眉山网首页

千年的月亮

时间:2018-09-22 09:31 来源:0


  雷金贵 


  窗外,微微的晚风,送来阵阵暗香,那是桂花的气味。在桂花的熏香里,中秋又要来了。我讨着日子的这个城市,是苏东坡的老家,满城桂花盛开的时节,不由人不想起苏东坡,不由人不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咏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是苏东坡的呼唤,她安放了人类内心共同的柔软。


  东坡月后再无月。苏东坡诞出婵娟时,苏东坡还没有诞生,将近十年后,苏轼字子瞻者,在一场凶猛险恶的文字狱里涅槃了,长江边的黄州,“苏东坡”才破茧而出。现在,在桂花的香气里,我打开《三苏全集》,翻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着书香,和着墨香,幻想着皎皎婵娟在苏东坡心里孕育、然后袅袅而出的情景——


  时间:941年前的丙辰1076年,中秋之夜;地点:密州太守府超然台。事件:苏轼和朋友们对酒当歌,吟诗弄月。


  相聚在中秋,自古就流淌在中华血脉里。941年前的中秋夜,苏轼强大的气场,汇聚着远远近近的朋友。苏轼置酒于密州超然台,却很歉疚:酒不好,菜不佳,请多担待。或曰:酒不在美,有情则醇香醉人;或曰:菜不在奢,有谊则佳肴飘香。堂堂太守,拿不出好酒好菜来,不是苏轼故意要简朴。“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乃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从人间天堂杭州,来到胶西之密州,从通判提拔为太守,苏轼升了官加了薪,心想可以“意且一饱了”,然天不遂人愿。密州,等待苏轼的竟是“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还有一大摊子的天灾人祸,纠缠着新任太守。所以苏轼守密州三年后,才忙里偷闲,动手整治几近荒芜的太守府,“治其园圃……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园北之废旧城台,稍葺而新之”。弟弟苏辙名之曰“超然台”。超然台从此超然于世,朋友们来了,“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今夜良辰中秋,正好邀月共赏,不亦乐乎!


  酒过三巡,话渐浓稠,却不见月的踪迹。没有月亮,只要有酒,虽非佳酿,但那水与火的融合,正在点燃苏轼的怀念。朋友们来了,手足的兄弟却远在济州,父母已经亡去,这样的日子里,亲兄弟却天各一方。苏轼来密州,用了兄弟为借口,今夜此时,月亮却深藏不露。今夜此时,苏轼不仅想念着手足兄弟。


  苏轼守密州,如同当初从汴京到杭州,是迫不得已的逃离,逃离朝廷里人心叵测的旋涡。苏轼在杭州,一直“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三年磨勘”了,本可回朝廷升迁重用,但是朝廷乱得没有章法了,不是他可以回去待的地方。苏轼在杭州的作为,已经让朝廷里的当权者很不愉快了,不止一个人不欢迎他回去。兄弟苏辙那时正好在济州,苏轼于是以兄弟相近为借口,请郡东方。朝廷里害怕苏轼回去的人,原来还在想着法子要拒他于宫廷之外,正好顺水推舟,放他到密州去,让他更加远离朝廷。


  夜已深深,凉意渐寒,宫灯摇曳,超然台沉入高朋满座的意境里。苏轼的酒量不大,微微醉意了,而月亮竟还未露面,他又斟满酒杯,举向朋友们,没有一饮而尽,他站起来,步履有些飘然,面西而立,把酒杯举向月亮将要出来的夜空。


  明月几时有?


  苏轼问天!苏轼问地!


  苏轼这一问,已经郁积了好久。天上之月,今夜无,或者明夜就亮出来。人间温情的月亮,已让走样的“变法”扫荡而去,苏轼所以要问!要责问!要质问!


  今夕是何年?苏轼记得很清楚。九年前的冬天,苏轼守完父亲的丧,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从蜀中老家返回京都。京都竟然沧海桑田的变化了,一个短命的皇帝死了,一个乳臭未干的皇帝君临天下。


  苏轼心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渴望为大宋倾心尽力。他不反对变革陈腐的法度在苏轼的眼里,大宋徒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表面上风光着,内里已极度虚弱。苏轼有一整套荡涤刷新的方略,以挽大宋颓势。苏轼希望把路走踏实,而不是急功近利“求治太速”。然而苏轼的文火慢功,满足不了皇帝的迫切。而年轻的皇帝想迅速作为,从祖宗的影子里凸现出来,风声鹤唳里,一大批忠臣,或者下放了,或者靠边了,一批顺着皇帝的秆子爬的人,重组了朝廷。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就成了朝廷里一枚锋利且碍眼的钉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那杯酒,苏轼还举在夜空。


  一杯酒,可化得开浓重的黑夜?一个人,可敌得过无数的明枪暗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初,苏轼还想超脱世事,“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而终究,苏轼还是人间的苏轼,琼楼玉宇的曼舞清影,距离苏轼的人间太遥远。到杭州来了,好山好水,暂时柔软了他,但是很快,苏轼就忍不住了,他用诗歌写实民间疾苦。他以《戏子由》而自戏“……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棰。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他为《吴中田妇叹》:“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缀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苏轼有心无力“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苏轼两次受朝廷派遣,视察水利工程,监察开运盐河,前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赈济饥民,除夕夜里,野宿于常州城外,“重衾脚冷知霜重”,堂堂通判竟如此,何况农夫田妇和山间三月无盐的老翁。


  到得密州,做了一把手,密州却是烟雨暗千家,苏轼于是上奏《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至于十月十二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盐税去年一年比租额增加二万贯,却支捉贼赏钱一万一千余贯。”苏轼恳请朝廷减免税赋,让百姓有生存之机。苏轼冒险:“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担,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而“洒泪循城拾弃儿”,密州“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苏轼再上《上韩丞相论灾伤平伤书》:“民非独病旱蝗也,方田、均税之患,行道之人举知之。”苏轼深为愧疚“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元宵节里,老百姓无乐可作,“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呼天不应,求神祈祷丰年。苏轼也再入常山为民祈福:“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以三更,苏轼说他大醉了,其实他清醒着,自然规律,不可强求。但是人祸却是可以避免的,而朝廷并没有解除人祸的动向。


  苏轼把一杯酒泼向夜空,奇迹出现了,深藏着的婵娟,听闻苏轼的呼唤,越过包裹的云层,袅娜而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用一腔热血,把丙辰1076年的中秋月亮,孕育为鲜活的婵娟,温情了我们上千年。一千年再再千年,依然是皎皎又娇娇的婵娟。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