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寻找老盐井记

时间:2018-11-08 16:34 来源:0

  墨趣 

  (一)

  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摄制组来仁寿摄制古遗迹。这仁寿老盐井就不能不拍摄,因为它跟仁寿县名的由来有关,目睹了仁寿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厚的人文积淀。

  其实,说起仁寿老盐井就绕不开一个人物——张道陵。

  据《奥地纪胜》卷一百五十说张道陵“过阳山,见白气蜀天,指其下有咸泉。”遂令弟子开凿,《陵州图经》:陵州盐井……周回四丈,深五百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万罗通天二年,右补阙郭文简奏卖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万贯。百姓贪其利,人用失业。井上又有玉女庙,古老传云:“此十二玉女,曾与张道陵指地开井,遂奉以为神。”因百姓获利,称仙井,设“仙井监”,民念天师之好,亦称陵井;“仙井监”以张道陵之名,命名为陵州。

  2018年10月12日下午,为寻“陵井”,笔者陪同摄制组踏上阳山。阳山,位于仁寿城北,与跨敖山相对;与紫桐山相邻。阳山脚下卫校处,便是陵井所在地。昔日拉绳提卤的牛蹄声不断;烧灶熬盐的炭火昼夜燃烧,光耀日月;盐工劳作的号子声,商旅吆三喝四的买卖声,响彻山谷。时下,这些盐工的劳作声、市井的喧嚣声已不复存在,但历史的遗迹见证了辉煌。

  (二)

  我等一行三人,看山山苍翠,观岭岭雾霭;听水渠淙淙,闻历史回声。从而,发思古之幽情,吟悠悠之妙韵。在一阵阵鸟语花香中,行进到阳山山腰,那“焰阳洞”云深不知处。正好有一山居农户,向一位八十余岁婆婆询问“焰阳洞”所在何处?婆婆指着一面山坡道:“这里就是‘焰阳洞天’。”

  我们又问道:“您知道这里有过盐井吗?”婆婆道:“有,就在山脚下,后来在修房子时填了。”

  我们听了婆婆的话,面对秦时烟雾、汉时遗迹,不禁感慨万千,脚踩着张道陵当年铺就的石板山道,看着土埋石掩的“焰阳洞天”石室,不觉怆然而泪下。因为这里沉积了太过深厚的历史积淀,两千多年来放射着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光芒。  

  传说张道陵当年在这里传经布道、创始道教、指挥开凿盐井,协调盐利。

  在每日九时便大开山门,刚好日出东方,一束阳光从遇仙桥直射进石室,如一团燃烧的火焰,使四壁生辉,远山近岭充满朝气与欣欣向荣的活力。张道陵于室侧崖石之上亲自撰刻“焰阳洞天”四字,以彰其景。

  时过两千多年,那参天大树也不知道换过几代,那还冒着“盐花”的残垣断壁,在守护着这条古老的盐道,诉说着张道陵的事绩和仁寿历史的辉煌。

  可以说,没有张道陵,就没有“道陵井”,也就没有陵州城的前世今生。

  沿着这条盐道蜿蜒而行,盘旋而上,古代官衙坐落在悬崖峭壁之上,在云山雾罩、漫漫烟雨中,如空中楼阁,似海市蜃楼,那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诗词歌赋、摩崖石刻书法,无论当年还是眼下,足以让世人惊羡。

  仁寿人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崇尚耕读传家,无论是先贤还是后学,皆穷读诗书,为官清正,光耀家邦。东风山上伫立入云的“奎星阁”,便是仁寿文脉标志和仁寿人的骄傲。

  (三)

  汉朝时候凿地取盐的“道陵井”找到了,据说比“自贡盐井”早100多年。陵州盐开采面广、开采量大、开采时间长,始建镇杨泗村的“杨泗井”,便是有力的佐证。

  摄制组在仁寿拍摄老盐井、焰阳洞遗迹,凭吊古人古迹,穿越时空隧道,作了一番隔空对话之后,收获满满,大有不虚此行之感。2018年10月17日,又怀着极大的兴趣踏上了去始建镇之路。

  始建镇在仁寿城南端35公里,丘陵地带,清朝杨泗村在镇西南数公里处。村内有一条自然河在腹心地带穿过,地下有盐可采,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48口盐井。

  一位村民说:“在古代,我们这里盐井很多,熬盐烧出来的炭渣堆了三座山。改革开放后,办了一座灰砖厂,干了四五年,才用了一个山角。”我们在山坡上随便用手一扒,便是炭渣,连修路也用炭渣,可见村民所言不虚。我想,在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全靠人挑马驮,要多少人力畜力才能从汪洋荣威山中把煤炭运来,保证熬盐需要。加之盐商巨贾穿行其间,当时岂不是车水马龙,难怪富加、始建会馆林立,应是古代盐业发达产生出来的吧。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