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首页

在井冈山, 仰望一群先行者的红色初心(下)

时间:2019-12-14 09:22 来源:0

文清

  三

  三本小册子,封面略黄,薄而简洁,装帧和印刷都带着一种经年的厚重与历史的味道。

  在井冈山,我通读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本册子。这是直面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范本,也是指导中国革命方向的历史文献。其中的两篇经典就写成于井冈山的八角楼中。

  八角楼,位于茅坪村中央,是当年井冈山茅坪老中医谢池香家的一栋土砖结构两层楼房,因高耸的天窗呈正八角形而名。1927年10月,腿部受伤的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就住在这位老中医家中治伤。登上八角楼,室内的床架、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物,被屋主小心翼翼地珍藏数十年,都是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时用过的原物。

  初上井冈山,旗帜到底能打多久?留下的革命火种会不会就此熄灭?深秋,湿冷的秋雨秋风中,毛委员在这个普通的民居楼上彻夜难眠,苦苦思考着中国革命的现状和前进的方向。

  灯光通夜长明,两篇经典文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就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写成。军事斗争、土地革命、政权问题、党组织建设等根据地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在文中作出了详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毛委员还放眼全国,提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方军阀割据背景下开展“工农武装割据”,逐步走向“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战略指导思想。

  身处边远、条件艰苦且战事频繁的井冈山,毛委员以思想的睿智和洞察一切的目光,既精雕细琢,谋得井冈山一域的巩固发展,更高瞻远瞩,敏锐地穿透连绵的群山阻隔和纷乱的历史迷雾,望向全国,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胜利方向。

  井冈山上的茅坪,开始走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八角楼的灯光,开始照亮井冈山根据地的前程。罗霄山脉中,军事斗争,组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重建地方党组织如火如荼,一个毛泽东思考和预言的中国红色政权的“实验”正在开花结果,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江西省委党校的吴方宁教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湘赣交接的黄洋界哨口,当年一起和红军战士下山挑粮的毛委员曾经问战士们从黄洋界口望下去能看到什么?红军战士说,能看到湖南的宁冈和江西的永新。

  “我们不仅要从这里看到湖南、江西两个省,还要看到其他十几个省,甚至看到全中国。”老人家的话豪情满怀。

  故事很朴素,却似乎有意无意地提醒着,毛委员,无愧于中国革命“掌灯人”;井冈山,无愧于中国革命的第一山。

  

  刚刚到学院驻地,停车场边一位指挥停车的中年保安引起我的注意:瘦瘦偏高的个子,认真敬业,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

  没有想到,几天后,在“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访谈教学现场,这位大哥竟然走上了访谈的嘉宾席。主持人的介绍更让我们感到吃惊,这位普通的保安大哥竟然是曾担任过中组部副部长的井冈山老红军曾志同志的亲孙子。

  大哥叫石草龙,不善言辞的他讲述质朴亲切,旁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毛秉华老人的补充,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感人故事,从一个真实的侧面感受到了一位红军老战士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红军后人对井冈山精神的质朴传承。

  草龙大哥的奶奶曾志15岁就投身革命,参加了党领导的衡阳武装暴动,接着跟随队伍上了井冈山。1929年,曾志随部队撤离井冈山,却来不及带走出生仅二十几天的孩子。草龙大哥的父亲被留在了井冈山,历经磨难。此后二十余年,战火频仍,颠簸辗转,曾志只能把对孩子的万千思念深埋心底,直到解放。

  1949年,已担任广州市委领导的曾志多方打听,才在井冈山找到草龙大哥的父亲并接到广州。满怀愧疚的老人家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生活,但草龙大哥的父亲仅在广州待了二十几天,说井冈山上还有养育自己多年至今年迈的老奶奶,希望回去照顾老人家。回到井冈山,草龙大哥的父亲一直务农,当护林员直至离世。

  20世纪90年代初,草龙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跟着父亲到北京看望奶奶曾志,希望奶奶帮他们争取办理“农转非”。对离开井冈山后骨肉分离20年,至今仍在井冈山上务农的孩子这样一个小小的请求,作为一位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曾志却沉默无言,只是带着儿子和两个孙子在北京走了很多地方,没有给井冈山地方上打过一个电话,说过一句话。

  多年后,井冈山博物馆的同志去北京出差看望曾志时,再次帮孩子提出了这个请求,曾志同样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地方上有自己的难处,我们就不要麻烦了。

  面对国事与家事的考量,一位“为了革命,随时准备献出一切”的老红军战士如此坚持原则,让人唏嘘,更让人感慨。

  多年后,草龙大哥在江西干部学院做了一名普通的保安,一家人未曾离开过井冈山。1998年,曾志逝世,按照遗愿,她的骨灰埋在她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魂归井冈山。她,终于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和小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前,我们列队,为牺牲的130多名红军伤员,为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革命斗争中牺牲的48000名红军战士默哀。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我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样神情严肃,目光坚毅。

  烈士墓旁的山坡上,一棵碗口大的松树下,一块小小的方碑上刻着简单的几个字——“红军战士曾志”。树下没有墓,松柏间却隐隐回响着这位红军老战士生前掷地有声的誓言:“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井冈山上,战火硝烟已经远去,烈士陵园墙上密密麻麻的15000多名的井冈山英烈名录以及那块硕大的无名碑,提醒着我们,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卓绝斗争中,还有30000多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英雄,长眠于斯。

  十余天的行走和阅读,我们重拾了一段应该永远铭记的红色历史,也悄然触摸到这座革命圣山深深镌刻的红色基因。在这里,我们在对一群先行者的仰望中,感悟初心。

不辞长作...

  东坡秧马图。   纪念东坡。   西湖苏堤。   眉山网记者 吴晓斌 文/图  四川眉山距广东惠州1700公里,如今不到3小时可直飞平...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