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丹棱县

>

新闻中心

刘福忠:用勤劳耕耘土地 老农民翻身致富奔小康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12-25 10:33:50

责任编辑:罗思源


1 (1)_副本2.jpg

  果子丰收,刘福忠欣喜地采摘。

  眉山网记者 彭林 文/图

  “以前家里种的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穿的是补丁衣服……”12月21日,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75岁村民刘福忠说起曾经和现在的生活,感慨万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们勤劳致富,现在生活改善了,住的是新楼房,走的是水泥路,开的是小车,没事喝喝茶,跳跳广场舞,生活越来越幸福。”

  “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刘福忠笑容满面地喊出了改革开放后亿万农民的心声,“包产到户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沐浴改革春风

  成丹棱第一批“万元户”

  “我打小就有关注新闻的习惯,可以从中了解很多政策和知识。”刘福忠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时他正在青海养蜂,从新闻中了解到改革开放的消息,第二年就回到了家乡丹棱。

  1981年,丹棱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家里共分得近10亩土地,既高兴又有不少顾虑。”刘福忠说,在当时村干部的鼓励和指导下,他把地势低洼的4亩田深挖成池塘,养上了鱼,其余6亩地种上了柑橘树。两年后,刘福忠家摆脱了贫困,成为丹棱县第一批“万元户”,并在当时的全县致富大会上介绍了致富经验。

  有了榜样这份“荣誉”,刘福忠的干劲更足了,在原有鱼塘和果树的基础上,开起了全县第一家“农家乐”,面向国内市场进行水果营销。随着国家、省、市三农好政策的落地实施,刘福忠把鱼塘填平种上了果树,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优质水果、养蜂酿蜜,日子越过越红火。“1994年,他便盖起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楼。”刘福忠的邻居说,当时刘福忠家的幸福生活让邻里很是羡慕。

  “向党看齐,永远跟党走”“致富不忘乡亲们”刘福忠在致富道路上,坚守信念,向群众免费赠送培育的果树苗、义务帮助群众发展果树、关心关爱留守学生读书等,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丹棱成为远近有名的水果之乡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与大家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勤劳耕耘土地

  谱写老农民致富人生

  两层楼房被压满水果的柑橘林环抱,白色瓷砖镶嵌的墙体,红色瓷砖砌成的柱头,宽敞的客厅,全新的家具……如今,刘福忠已过上了小康生活。

  日子越来越好,刘福忠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并没闲下来,给果树施肥、清除杂草、修剪枝丫、采果卖果等,勤勤恳恳地做着持续致富的事情。“懒惰使人落后,勤奋总有收获。”刘福忠说,自己读书少,但深知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耕耘出幸福,这份幸福让他感觉到快乐和心安。

  从1983年的“万元户”到1993年家庭收入达到5万元,2003年家庭收入达到8万元,2013年家庭收入达到13万元,2018年达到24万元……刘福忠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正是丹棱农村不断变化、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丹棱县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全县水果产量仅为50吨,2017年,以不知火为主的优质桔橙产量达22.8万吨;1978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5元,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92元。如今,作为中国桔橙之乡,“丹棱桔橙”跻身2018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百强榜,以不知火为主的水果产业成为助农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幸福。

  “农村改革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之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刘福忠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经济富美有产业、田园秀美有颜值、乡风淳美有底蕴、社会和美有秩序、生活甜美有保障“五美五有”中国美丽乡村典范,更是让人信心十足、满怀期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