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20 14:45:59
责任编辑:雷尧
车玉芳为养母张学华整理围巾。
眉山网记者 蹇玮杰 文/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毫无血缘关系的邻里,到相互依靠的亲人,东坡区思蒙镇娴婆村张学华与车玉芳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将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俩娘母都是好样的。”“同吃同住,照顾得这么好,真的不容易。”6月12日,记者来到东坡区思蒙镇娴婆村,一路询问,村民对车玉芳一家都是赞不绝口。走进车玉芳家中,只见她103岁的养母张学华刚起床,正端坐在靠背椅上,而已75岁的车玉芳忙着为母亲梳洗。“我妈很讲究,头发要梳顺,衣服要整理好,收拾得一丝不苟了才会出门。”车玉芳说。
母女俩的故事,还得从车玉芳小时候说起。
幼失怙恃
邻里干婶成“亲妈”
车玉芳原本姓高。她小时候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尽管务农,但乐善好施,田中瓜果蔬菜熟了会给邻居送上一筐尝尝鲜,谁家有了困难也会伸出援手。然而,在她12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也因战乱去世,只留下她孤身一人,衣食无着,是邻居车安明、张学华夫妇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
父母的离去给当时已经12岁的车玉芳心灵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一开始,她并不愿意融入这个家庭,无论车安明、张学华夫妻如何耐心照顾,她内心始终不太接受,只愿意叫他们车叔张婶。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将我当亲闺女对待。”回忆往昔,车玉芳说。
一件事最终改变了车玉芳的想法。有次她半夜发烧,病情严重。那时交通不便,若是从家到乡镇卫生院去看病,需要走很远的山路。但是,车安明、张学华夫妇毫不犹豫,背着她摸黑出发,走了很远的路到了镇上,因为就医及时,车玉芳很快痊愈。那一夜,车玉芳从养父那宽厚的背上再次感觉到了父母一般的温暖。
此后,在车安明夫妇的无私照顾下,车玉芳内心的壁垒慢慢被打破。她对张学华也逐渐从最早称呼的张婶、干婶到了妈妈,以后更主动将自己的姓由高改成了车。自此,两个毫无血缘的家庭融合在了一起。
数十年过去,养父车安明过世,养母张学华如今也已103岁,车玉芳就精心照顾自己最亲的“妈妈”。“她照顾我小,我要照顾她老,她就是我亲妈!”车玉芳说。
暮暮垂老
用陪伴诠释最真的爱
高寿的张学华腿脚不再灵活,需要拄着拐杖慢慢行走,每天,车玉芳都会陪着她在村中散步。“每天定时出来散散步,稍微运动下,对身体有好处。”
车玉芳介绍,张学华现在牙齿少了,说话不清楚,但每天胃口依然不错,一顿可以吃一大碗饭和大半碗肉,尤其喜欢肥肉。而由于耳朵背,她还需要人大声说才听得清,一句简单的话也常常需要说话的人不断重复。同时,年龄大了,老人还很容易累,每天要在床上吃过早餐,再接着睡到中午才起床。尽管如此,家里的人依然耐心细致地照顾她。“看着她老人家活得这么有劲,我们全家都高兴!”车玉芳说。
每天早上,车玉芳将早餐给老人送到床前,等她起床后,又照顾她洗漱收拾。晚上,担心老人不好翻身,车玉芳夫妻干脆将床搬到了老人隔壁,方便照顾。
除老母亲外,车玉芳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也回乡一起生活。女婿肖绍奎过去在外做厨师,回家后便在娴婆村开了家餐馆,店里生意不错。张学华则每天会坐在餐馆门前,晒晒太阳,感受一下餐馆的热闹气氛。而外来的人,不管是路过的还是来就餐的,听说这是位老寿星,也喜欢给老人家拍个照、合个影,每逢这时,老人家就更是高兴。
“别看我妈年纪大了,可一听到有人要给她拍照,可高兴了。”车玉芳说。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传承孝道
车玉芳对张学华细致的照顾,也感染着后辈们。“外婆与妈妈相互照顾,感情深厚,这样的情谊真的很令人感动。”女婿肖绍奎介绍说,他们小两口过去在深圳打工,后来因为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于是回到了家乡。“外婆、母亲现在年纪都大了,需要有人来照顾,更需要有人关心她们。在外在家都能挣钱,可陪伴老人们的时间却十分有限,还是想多陪陪她们。”
每天在餐馆忙完后,一大家人吃过晚饭,车玉芳老两口便陪着老母亲,女儿拉着女婿,一大家人或者在村里走走,或者在门前闲坐,跟邻居拉拉家常,这是车玉芳最快乐的时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