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彭山元素再亮眼“江口沉银”连续两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1-18 11:20:38

责任编辑:赵娜娜


  眉山网记者 马诗雨 文/图 

航拍江口沉银遗址。(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jpg

  航拍江口沉银遗址。(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金册展览。.jpg

  金册展览。

 在京展出现场。(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jpg

  在京展出现场。(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2017年—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出水文物4.2万余件,为研究明代中晚期社会历史、张献忠大西政权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8年1月26日,四川省召开“两会”,彭山“江口沉银”首次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14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眉山代表团召开会议,审查省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再次提及——“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彭山“江口沉银”连续两次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证明了其重大历史价值和巨大影响力。

  数量大种类多 价值不菲

  江口沉银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

  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共发现文物4.2万余件,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的器物为主,包括属于张献忠大西国册封妃嫔的金册,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和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银锭等;属于明代藩王府的金银册、金银印章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以及瓷碟、瓷碗、铜锁、钥匙、秤砣、顶针等生活用具。该遗址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批文物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其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还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会历史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顶级的博物馆专家、考古专家、历史专家以及文物保护专家共同研讨了这些发掘的成果,一致认为江口沉银遗址的发现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批量宝藏,属于世界级的考古发现,是定陵之后最重要的明代考古发现,为中国历史时期晚段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以史鉴今 启迪后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文化文物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文物考古发掘领域,连续发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遗迹遗存,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2018年6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同时也是“江口沉银”考古成果第一次面向观众完整呈现。

  同年10月,“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结束中国国家博物馆首秀后回到家乡,在四川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也是“江口沉银”考古成果首次在四川与观众见面。先后两次文物展出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考古的公众参与度,让公众零距离接触江口明末战场那一段神秘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彭山江口沉银的历史遗迹,共同见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和谐共融,让文化传承代代相传。

  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

  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明清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破解了“江口沉银”的历史之谜,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并确认了江口遗址即为张献忠与杨展江口之战的战场遗址,“张献忠沉银”非某些文献记载的主动沉银,而是张献忠战败后的船上所载金银物品沉入岷江。

  不仅如此,遗址的确认和丰富的文物出水,还掀起了新一轮的明清史研究热潮。张献忠大西军是影响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四川乃至全国清代以来的历史,产生过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也为解决诸多有关张献忠的历史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在江口古战场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创新工作理念,大胆探索和运用新科技新方法,在国内开创性地进行了内水区域围堰考古发掘,成为内陆水下考古发掘的全新实践,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规范和经验借鉴。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在全国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全程参与考古发掘,在公众与考古之间搭建了桥梁,让公众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共享考古成果,在普及考古知识方面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受到广泛关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