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找寻孝文化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4-09 10:29:59

责任编辑:罗思源


  谢建华

  彭溪河从西山蜿蜒而来,在二郎观汇入岷江。河水时而浑浊,时而清澈。浑浊时,河水浑黄,泥沙把河床隐匿起来,仿佛要隐匿它柔软的躯干里的所有秘密。两岸的花草被衬托得五彩缤纷,那些轻盈的、厚重的,红色的、紫色的、淡蓝色的花儿默默地,努力地挣出来,或拥挤,或间开,竞相展开枝叶,以求获得更多的光照与雨露。

  当河水清澈时,长长的河床展露无遗。看得见水草把根扎在卵石下面,舒开浓密而长长的茎蔓。它们细如发丝,一蓬一蓬地在水中缓缓摆动。小小的鱼儿在水草中寻觅食物,螃蟹在乱石中潜伏窥视,大群大群泼墨般的蝌蚪聚集在一起。

  彭溪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世界,她怀里的生命十分自由,所有的花草虫鱼都活得从容不迫。

  不远处有个抽水机房。人们把低处的彭溪河水用机器送到高高的地方。现在,浅浅的山冈上已开垦出许多水田,蔡家山已经不再荒凉了。

  这儿有座三孔石桥龙门桥,长四十米,宽十米。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桥上建起长廊,给行人遮风挡雨。桥的两边还有栏杆与木凳,是长途跋涉的人们的休息之处。古时,彭山文人墨客把此桥列为家乡十大风景之首,名曰“长桥夜月”。月半之时,站在桥上,等待一轮满月升上神灯山山顶,霎时整个彭溪坝子上的山川田野便会分外明亮。月亮在天空款款而行,原野便时而朦胧,时而清哳。明光与暗野在视线里交叉呈现,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有个叫张凤翥的彭山县令曾留下一首《长桥明月》的诗篇,让人们吟诵至今。

  龙门桥原来叫“忠孝桥”。这就牵出了那个名冠中外的著名人士李密,以及他那感天动地、名传千古的文章《陈情表》。

  李密写下的千古绝唱《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婉转凄恻,真情沛然,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而广为传颂,影响深远。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一句令人读后难忘的名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李密字)《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据传,李密死后,原葬在蔡家山北坡,彭溪河畔。人们在离其坟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为让后人缅怀孝子李密与忠臣张纲,人们把这座桥命名为“忠孝桥”。

  父亲告诉我,前不久,有人在离桥不远的荒坡上见到过残缺的李密墓碑呢。为了见到这个在我心中非常神圣的墓碑,我在那荒僻的坡地、河岸来回寻找过多少次啊……然而,每次都让我失望而回。

  可是我并不失落。在一次次找寻中,孝文化在我的胸中生根、发芽、生长。家乡的原野静静地从我的足下展开,永不回头地向着北方铺展开去。龙门桥默默地卧在半空,彭溪河不倦地从桥下穿过,满怀热情地奔向母亲岷江。始于我们家乡的孝文化,正如早春的细雨,绵绵不断地浸润着辽阔的中华大地。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