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彭山区以党建引领改革 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大发展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4-26 10:03:29

责任编辑:雷尧


  深耕“三农”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

1.jpg

  眼下,黄丰镇橘花节正在举行,花果同树的独特景色吸引游客驻足拍照。盛晓波 摄 


  天府之南,彭祖故里。

  一座总人口34万,面积465平方公里的普通农业区县,何以承担8项国家级、4项省级改革试验任务,拥有“三农”工作先进县、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紧紧抓住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耕“三农”沃土,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一张名片。如今,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过9%,位居全省前列。


  眉山网记者 唐晓征


  将党组织建在农业产业链上


  如何利用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该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了农业产业链上,成立了农业、畜牧、林业等行业党委3个,柑橘、蔬菜、猕猴桃、葡萄、蜜柚、中药材、水产及农业综合产业等产业党总支8个,对全区57个经营主体党支部、670名经营主体党员全面实现归口行业管理。


  以“红色先锋”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更锻炼出一支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他们以“遇水搭桥、遇山开路”的决心与毅力,在这片土地上全力建设“六有”新乡村,促使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这项创新性工作先后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国共产党网等主流媒体的多次聚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货”满满


  改革引领下,彭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利好”数据频频:


  精品葡萄、优质柑橘、红心猕猴桃、粮经复合等优质产业基地12万亩;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400多个;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500余万元,服务农业生产10万余亩;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5项,农产品行业金奖13项……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货满满。”亮眼的成绩背后,哪些因素使然?彭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就此作出解释。


  优化产业结构。连续三年出台激励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对成片发展高端设施农业给予相应的补助或奖励,对产出效益低下的产业进行调整,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精品产业基地,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服务体系。通过补贴资金,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等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业生产,实现综合机械化率70%以上,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00元至500元。


  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葡萄、红心柚、柑橘育苗,农产品冷链库、初加工、包装、物流等产业,深度发掘农产品附加值。建成农产品冷链规模基地3个,育苗基地4个,农产品初加工企业9个,大型农产品集配中心1个。创建全国葡萄新品种科研基地,搭建了“互联网+农业”网购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强化农产品安全。以家庭农场联盟为平台,建成一套适合彭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追踪。


  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组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单元的家庭农场联盟,引领全区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提标提质、对接市场、节支增效,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该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的批示肯定。


  绘就生态田园美丽乡村新画卷


  这几天,走在黄丰镇的橘园小径,花苞吐芳,橘果挂枝,花果同树的独特美景不时吸引着游客倚树自拍,好不惬意。一年一度的黄丰橘花节为美丽宜居的乡村注入了更多激情与活力。


  近年来,彭山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三大革命”,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里人闲暇时光的度假区。如今,全区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6个,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观音镇果园村荣获四川省百强名村,黄丰镇丰华村被评为“四川十佳产业兴旺村”。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该区严格执行“一律不再新建养殖场、禁养区规模养殖场一律关停、限养区畜禽养殖场一律整治到位”,创新开展农业投入品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2018年全区化肥使用量下降5%,农药使用量下降5.4%。牵头治理的毛河小流域水质由2016年劣V类转变成为2018年的IV类水体。


  聚焦痛点解决难点推进改革试点


  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大势所趋,但推进过程中往往出现“三最怕”:农民怕业主撂挑,业主怕农民难缠,政府怕无限兜底。


  该区紧紧抓住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聚焦这一痛点,试点探索出“三级土地预推——平台公开交易——资质审查前置——风险应急处理”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形成了70%的现代农业与30%的小农经济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16万农户增收。


  “四步机制、三方受益”的土地规范流转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获得与会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写入全国人大修改《土地承包法》意见。


  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该区还借助“全国两权抵押试点”的机遇,探索出“五大体系、五方联动”的“两权”抵押贷款经验,并被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列为全省“样板”,中国人民银行就彭山“两权”抵押经验刊发编者按。


  借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契机,该区盘活闲置宅基地,利用空闲安置房、农房,按照乡村旅游配置,结合当地风貌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农户收入,进一步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有效落地。与此同时,大力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存量”资源,升值集体“增量”资产,8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30%。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