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5-08 10:47:56
责任编辑:张莉
时值夏初,山花烂漫。在仁寿县,每年3月到5月,各种花卉陆续绽放,从城区的公园,到乡村的田野,百花竞放,生机盎然。
油菜花在青岗乡田野泼洒鎏金波浪,蜂蝶穿梭织就黄金腰带;桃花于文宫镇山坳晕染胭脂云霞,游人驻足酿就粉黛经济;梨花从曹家镇古树抖落香雪诗行,自驾穿山捎带鲜梨触网;玫瑰在藕塘镇阡陌点燃烈焰方阵,订单农业种出甜蜜经济;桐花往禾加镇深处泼墨紫雾云涛,“生态银行”开出振兴愿景。
游客在仁寿县禾加镇五龙山赏桐花。
因地制宜,以花为“媒”,近年来,仁寿县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在实现“风景”变“钱景”、“颜值”变“产值”过程中,创新打造农文旅消费新场景,持续激活“花样经济”。
5月的柔风唤醒禾加镇化石村五龙山漫山遍野的桐花,白瓣黄蕊的花朵簇拥绽放,远望似青山披银纱,近看好像无数的小喇叭,徒步其间,沿途尽是生动景致。
据悉,五龙山位于仁寿东南部,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孕育出桐花、禾雀等植物30余种,富含负氧离子,拥有“林丰”“石磐”“缤纷”“乡韵”“秘境”“胜迹”“溶洞”等天然旅游资源,还有桐花沐林、邓家坳传统民居、青狮岩、桐花谷等40余处景点,不仅是花海仙境,还是地质奇观宝地。
在仁寿县方家镇曲江社区花卉基地,小朋友正在高兴地玩耍。
“五一”假期,五龙山迎来了大批周边城市的游客,每天都有数千人前去观光旅游、休闲徒步。
“我最喜欢的就是邓家坳,每次来都会去走一走,看一看,伴随着满山的桐花,好像回到了童年时的老房子。”一名来自成都的游客说,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五龙山了,不仅能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还能品味遥远的“乡愁”。
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到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化石村凭借桐花“出圈”,但不局限于桐花。依托着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化石村一花一草,一石一路,一树一屋,一步一景,皆可成趣。
“以前我们村,山高坡陡,道路难行,不利于发展种养殖业,经过多方调研与商讨后,决定走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化石村党委书记林繁介绍,得到县上和镇上的大力支持后,经过多年打造,五龙山旅游环线全线贯通,游客可以一条道游完整个五龙山景区,看桐花、赏奇石、听神台妙音,还能无缝衔接观看双堡牌坊和甘泉寺等禾加景点。
当农家乐的柴火灶飘出腊肉香,当山间传来悠扬的乐器声,当桐花似雪飘落在游客的肩头,这座被自然与人文双重滋养的山村,正以花为媒,以农为韵,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晕染出愈加绚丽的色彩。
赏花有期,如何让有期的“美丽资源”转化为经久的“美丽经济”,怎样将花海的“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还需要不断开发、探索和创新。
仁寿县藕塘镇飞龙村的800亩玫瑰花基地给出了答案——香花赋能,延长特色产业链。
多年前,藕塘镇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引进了四川壮蓝山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种植玫瑰花,进一步搭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每年花期,走进玫瑰花基地,仿佛置身一片无边无际的花海,令人心旷神怡。
在仁寿县藕塘镇飞龙村玫瑰花烘干房,工作人员正在搬出烘干的食用玫瑰花。
“玫瑰花亩产在800斤左右,我们从3月底开始采摘,要持续1个月左右,最高峰的时候有上百人在基地里劳作。”玫瑰花基地负责人徐跃云介绍,玫瑰花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人工,能为当地群众提供不少的工作岗位。
据统计,当地群众每年仅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就超过150万元。
除了直接销售玫瑰花瓣,2024年,徐跃云还申请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建立起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可以大规模生产加工玫瑰花为原料的食品。
记者在玫瑰花基地看到,当村民背着一筐筐采摘好的玫瑰花回到基地时,车间工人就会立即开始下一步工作,整理、清洗、烘干……经过严谨的工艺流程,玫瑰花茶、玫瑰花饼、玫瑰花露、玫瑰花酱等美食就“出炉”了。
“花的旺季也是生产的旺季,但花谢后,我们也会将保存好的花瓣继续用于生产,将美味送给每一位消费者。”徐跃云认为,当把每朵玫瑰的价值挖掘到极致时,花期就不再是限制,而成为了产业兴旺发展的起点。
在飞龙村,小小玫瑰花串起了一二三产融合的黄金链。
“这里的玫瑰花香味浓郁,做出来的鲜花饼甜而不腻。”四川仁寿江陵食品有限公司也在飞龙村收购玫瑰花,制作相关食品,该公司负责人认为,种植、收购、加工一体,不仅有效地保存了玫瑰花的鲜香,也能降低生产成本,吸纳周边群众守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以花为笔,仁寿县的乡村正勾勒出一幅生态美、人文兴、生活富的新图景。在“花样经济”的推动下,当地不仅实现了产业增收,更悄然重塑着乡风文明。
每年春天,仁寿县青岗乡的菜花坞会迎来一年中独有的“限定美景”,站在高河坎渡槽上向下俯瞰,只见清澈的河流蜿蜒环绕,岸边翠竹林立,油菜花正开得正艳,微风拂过,翻起层层金色“花浪”,步入菜花坞中心,更是仿佛行走在一幅春天的画卷中。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吸引着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品花赏花,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感受花海的美丽芬芳。
仁寿县青岗乡盘龙村的油菜花。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青岗乡还将道路沿途种满鲜花,并结合当地实际,以“微改造、巧植入、重实用、精提升”为路径,持续发力,鼓励群众因地制宜打造“房前小花园”,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用“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画卷。
在仁寿县曹家镇水星村,乡村道路两侧种满蔷薇,藤蔓缠绕间,青山绿水与花影相映成趣,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游客驻足。
这种“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渗透在乡村肌理中,如今,仁寿县不少乡野民宿、茶室都纷纷以鲜花布景,用自然的气息来吸引客源,也回馈给乡村热闹与希望。
游客在仁寿县怀仁街道吊庆社区樱桃基地赏花。
这些变化印证着:当“花样经济”悄然走红时,乡村振兴便不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一场关于生态价值重构与文化基因焕新的深层变革。
记者感言
花开时节,行走在仁寿县的乡野间,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馥郁花香,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每一朵花,不仅仅是自然馈赠的风景,也是撬动乡村发展的钥匙。
以花为媒,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曾经的化石村,受限于地理条件,发展举步维艰。但当地没有选择“削山填谷”式的蛮干,而是俯身倾听土地的呼吸——桐花盛开时的磅礴诗意、邓家坳夯土墙下的乡愁记忆、溶洞奇石的亘古沧桑,这些曾被忽视的生态与文化基因,经过精心梳理与串联,化作了一条承载乡愁与诗意的旅游环线。这不禁让人意识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或许就藏在乡村本真的肌理之中。
以花兴业,重塑乡村经济逻辑。在藕塘镇的玫瑰花基地,村民背着竹篓穿梭花田,车间里玫瑰化作花茶、花酱的香气弥漫,直播间中全国订单不断刷新。从一产种植到二产加工,再到三产文旅体验,当地的花卉经济跳出了“门票经济”的桎梏,构建起“接二连三”的产业生态。更可贵的是,土地流转租金、家门口就业、合作社分红的多重增收机制,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了“主角”。这种产业融合的深度,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注脚。
以花塑魂,重构乡村文明图景。青岗乡菜花坞的“微改造”,没有大拆大建,只在房前屋后点缀花丛,用竹篱笆围起小菜园,就让整个村庄焕发新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悄然重塑着村民对美的认知。而当梨花树下响起读书声,樱花基地成为艺术写生基地时,乡村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成为了承载文化记忆、创造新型生活方式的载体。
仁寿县的探索表明: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产业移植或景观复制,而是一场需要敬畏自然、读懂乡土、激活主体的深层变革。这里的每一片花瓣都在诉说——最美的经济,应当如鲜花般既绽放当下,更孕育未来;最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让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光交相辉映的共生之路。这或许正是“花样经济”给予当地最珍贵的启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