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如燕
“非遗进校园”作为儿童节的礼物,既让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和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值得称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然而,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失去了它们本该有的光彩,不少技艺和民俗退守到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因此要让“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强化“非遗”的保护意识,让非遗真正传承下来要从娃娃抓起。首先“非遗”进课堂、进教材,通过“非遗”的教育传承,可以让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得以延续,这是一种长期被淡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渐进过程。其次,通过课堂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了解到感兴趣,再从中选拔培养适合的传承人,培养其生命血液。最后,学生们最富有创造力,用他们的当代艺术创意诠释民族文化遗产,让非遗在未来依旧熠熠闪亮。
笔者认为,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教育融为一体,这对濒临消亡的“非遗”文化来讲,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途径之一。让“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让“非遗”薪火相传,让“非遗”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