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田畴惠民生 民富村美谱新篇
——眉山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眉山网记者 黄海波
宽阔笔直的公路两边,一片片平整的农田向远处绵延,望不到边;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田野庄稼郁郁葱葱,碧绿中透着希望……隆冬时节,走进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道路通畅、田块规整、环境优良,处处繁荣景象。
这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部门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了解,2013年至2015年,我市共组织实施110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21.7万亩,超额完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102.7万亩目标任务的119%,并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李冰杯”(国土资源项目)竞赛中荣获全省第一名。
基础提升
从“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
整齐的沟渠纵深延长,一眼望不到头;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粗大的涵洞,可以容纳一个人钻过去……2015年12月22日,站在东坡区柳圣乡桂花村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现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大农庄”风光尽收眼底。
远处,80岁的村民覃仲全正在田埂上悠闲的散步。以前,老覃一家的5亩多地,一到农忙,需要在外务工的儿子回家帮着耕种,如今,老覃和耄耋之年的老伴儿两人完全当起了“甩手掌柜”。“过去田块小、又是梯田,高低不平,没办法用机器种,必须靠人力,更不用说租出去。”覃仲全感叹道,“不过,现在好了,小田变成了大田,大田又全部流转出去了。每亩田每年还可以获得800斤黄谷的租金。”
老覃说的小田变大田,大田又流转,得益于2012年完成的柳圣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620亩,投资1000多万元,将易遭旱的“瘦梯田”,改造成沟渠路配套、具有防灾抗灾能力的“花果山”,使得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不再“望天收”。
2013年到201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了110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21.7万亩,超额完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我市102.7万亩目标任务的119%。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负责同志介绍,“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机具进不了田、农资产品出不了地、生产资料人背畜驮的历史已经结束。小块田整合成了大块田,让阻隔在一畦畦耕地之间的塄坎从村民心头消失,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格局已经形成。”
以人为本
从一方主导到全民参与
2015年12月22日,在东坡区崇仁镇工农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当地村民对工程赞不绝口。
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为了把这好事办好,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区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也分别成立了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全民全社会的事,工作要取得实效求得长效,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的认识,特别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才易见成效。
为此,国土部门在充分采取海报、传单、宣传车游动宣传等方式的同时,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全市基层干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稳定、有序推进。
每一个项目实施前,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公告、听证、公示等方式,在项目申报、工程规划、权属调整、中心村布局,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坚决杜绝以行政命令方式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工程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乡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对工程内容、质量要求、施工进度、完成时限等进行全程监督。此外,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对可由项目区群众完成的土地平整等工程内容,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工参与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充分考虑了项目区农民的利益,农民享有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多措并举
从民生工程到精品工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打造成精品,市国土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国土系统“三个模范”创建工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和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要求,高起点规划,在项目的布局上让每个项目达到田成块、路成网、渠成型,实现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并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四统一原则,整合有关部门项目、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整治,促进了项目规模成效。
规范运作,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全市始终坚持严格执行省上“一个办法”和“七项制度”,即《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财务审计制》以及《竣工验收制》,用制度管人管事。
加强监管,确保项目全面完成。市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了各区县政府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全年目标考核。市国土资源局协调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对项目实行定期督查和通报,使项目规范操作有了保障,加快了工程进度,确保了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成效显著
从促农增收到城乡和谐
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是有名的农业村,村民靠种植传统的油菜和水稻为生。过去由于土地贫瘠,被人形象称为“烂泥坝”,然而,近年来,全村年人均收入却从4000元增长到了12000元。
“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惠。”谈起全村的巨变,村党支部书记王贤一一语中的。王贤一说,2013年永丰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1800亩。“农田经过高标准建设后,全部流转给了企业种植蔬菜、水果、蔺草等。现在的村民,不仅有了土地流转的稳收益,还可以到企业务工。”
据介绍,为让高标准农田在促农增收中发挥作用,全市加大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实施力度,充分利用整理出的农用地和建成的工程设施,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项目招商,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在交通条件好,距城镇较近的地方发展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在丘陵区因地理、水源等条件限制,新增耕地以种植林、果、经济作物为主;在坝区或水源较好的区域以种植传统粮油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
同时,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建设,如今全市已建成的专业村有:泡菜产业加工蔬菜基地6.5万亩;以杂柑为主水果基地18.6万亩;优质粮油基地57.8万亩。产业涉及粮食、水产、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竹材、木材、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等12个类别。
不仅如此,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城乡和谐发展。据了解,2013-2015年全市在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地方大规模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约5.6551万亩,这部分指标已大部分用于国家、省、市、区县、乡镇等城镇、重大产业、工业项目等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解决了全市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用地指标问题,给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实施,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达到了道路硬化、水质卫生达标、沟渠明暗有序、住宅经济美观标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使得眉州大地四处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为眉山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望无际的田野,预示着眉山因高标准农田建设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