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开创眉山特色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2015年眉山经济发展述评之四
眉山网记者 张玉
过去的一年,我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新常态下的产业、改革、保障、科技、质量安全“五大攻坚”,实现了主动作为再创佳绩。获得省政府2013——2015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竞赛农机项目一等奖、农业项目三等奖,获得省农业厅2015年全省农业发展目标考核一等奖……
可以说,2015年,我市农业生产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育主体强产业,走出了眉山特有的统筹城乡之路,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59.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3.9%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3.7%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占GDP的比重为15.5%。
升级产业
“东坡味道”香飘四海
“没有想到,一碟小小的泡菜,竟能给我们一家带来这么幸福的生活!”1月29日,看着自家地里的3亩多青菜,东坡区太和镇石莲村村民王雪梅开心地说,这些青菜只管放心地种,到了成熟的季节,泡菜企业会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她还在家门口的泡菜企业上班,每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不少。
其实,在眉山像王雪梅一样通过“泡菜”改变生活的人还真不少,十二五期间,我市成功将小泡菜做成了百亿产业,建设“中国泡菜城”,泡菜产业创造六个“全国第一”。2015年全市建成泡菜原料基地42.22万亩,实现泡菜加工量152.5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3亿元。
和“泡菜”一起摆上全国餐桌的还有很多优质、生态、安全的特色产品,它们有着同一个名字——“东坡味道”。201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的决定,制发了《眉山市“东坡味道”千亿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东坡味道”统揽食品产业发展,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东坡味道”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眉山建成全省最大的泡菜、奶源、枇杷、椪柑、葡萄、白茶、不知火、蔺草、泽泻等九大基地。成功创建泡菜、枇杷、不知火、桔橙等10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培育了东坡蔬菜、彭山葡萄、仁寿枇杷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品牌。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东坡味道”13个重点产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583亿元以上,其中市农业局牵头负责的泡菜产业达到136亿元、果蔬产业达到93亿元、茶叶产业达到21亿元、水产品达到25亿元。
可以说,2015年我市一产成功打造了特色产品、品牌,在取得不错影响力的同时,更实现了全面发展。2015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20.84亿元,较2010年增长10.89%,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4327元,较2010年增长63.28%。青神竹编成为全省五大产业之一,成功争取到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举办权。大力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全市年接待游客58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
统筹城乡
改变农村生产生活
一排排整齐的农房矗立在道路两旁,家家户户有小院,一条宽敞平坦的黑化道路延伸到小村深处,道路旁的小河潺潺流淌,山上种满了桃子、枇杷等各种果树……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华丽转身,先后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石家村成功转变的背后,是我市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方面取得的不错成绩。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科学编制新村规划,依托场镇、景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为具备功能的村落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保护有价值的村落民居。2015年,我市投入资金达到56.45亿元,建成综合体45个、聚居点1504个、1+6公共服务中心488个、新建改造农房11万户。
在重点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2015年,我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已达260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村通油路、水泥路。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达到100%,涉及农村居民34.85万户。电话、光纤、无线网络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以“新农通”为代表的综合信息渠道,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全覆盖。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实现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全覆盖。
改革攻坚
现代农业活力增强
“拿到这个证,心里就踏实了,今后土地无论是自己种,还是流转给业主种,我都不担心了。”1月13日,青神县高台乡南坝子村村民周仕维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日,和周仕维一起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还有南坝子村的20户村民。向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我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入颁证阶段。
2015年,我市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98%的乡镇完成航空摄影,90%的乡镇基本完成确权登记,彭山区、青神县通过检查验收。围绕产权明晰和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市成立29个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开展37个土地流转风险防范试点,对156个业主规模流转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审查。全市新增流转面积6.69万亩、达到90万亩以上,既增加了农民财产收入,又推动了工商资本下乡。
“真是太让人高兴了。现在,我建大棚、买肥料和新流转土地的资金就不缺了。”2015年6月,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村民张籍友的66亩葡萄、草莓和红心蜜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设施和种植存续期的预期经营收益等,被银行当作抵押物,让他成功贷款100万元。5年前,张籍友大学毕业后,在彭山大学生创业园流转土地33亩种植葡萄,建成了自己的家庭农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5年后,他田里的东西也能拿来做抵押贷款了。
2015年,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我市新增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业主575个,新注册家庭农场110个,新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2个。新培育9个“家庭农场+经纪人”模式、9个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和定点配送、11个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