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晓红为村民调解矛盾.
赖婷容 眉山网记者 毛馨怡 彭威楠 文/图
“多亏了彭主任,她帮我解开了这个结!”这两天,家住彭溪镇兴崇村的罗大爷终于松了口气,和儿子的养老纠纷在一年多的调解下终于得到化解。
一年多前,罗大爷因为社保和赡养问题,与儿子闹得不可开交。“都说有事就找彭主任。”经过村里人的提醒,罗大爷第一时间找到彭晓红进行调解。彭晓红在了解情况后,弄清矛盾焦点、耐心说服疏导、多渠道提出解决方案,经过长达一年多,一二十次的上门调解,终于解决好罗大爷近两年的问题。
事实上,不只是罗大爷,在彭山区彭溪镇兴崇村,“有纠纷,找彭主任”,如今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巧解难题 “外来媳妇”会念经
彭晓红,双流人,1999年嫁到彭溪镇。因为在企业有过两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垆埝村着力培养她成为村会计和妇女主任。彭晓红的“调解之路”也从此开始。
当时村委会成员有限,作为村委会工作人员,除了本职工作外,彭晓红还要处理各种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作为外地人,最初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一个‘外来’媳妇,念得好农村调解这本经吗?”
面对这些质疑,彭晓红选择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回应。农村调解工作,大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数量多且杂,很多当事人为了“争一口气“,往往寸步不让,这让调解工作变得非常繁杂。这时候,彭晓红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和他们讲道理,化解矛盾。不管是群众家中还是田间地头,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彭晓红的身影。
其实,一直以来彭晓红有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她特别害怕走夜路,但很多矛盾时常发生在夜间,群众电话一打来,彭晓红顾不得害怕,骑上电瓶车就赶往当事人家中。彭晓红开玩笑的说:“自从当上调解员,倒是把我这一块心病给治好了。”
理情并举 调解矛盾游刃有余
彭晓红在调解中不仅以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还用真情打动人。2004年,彭山安置了一批汉源移民,垆埝村也有十来户,这些群众到来后,彭晓红第一时间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其中一位姓卓的移民,由于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经常吵着要回汉源。为了安抚这位村民,彭晓红每天都去找他聊天,和她结为朋友,并让自己的孩子带着他的儿子一起玩耍。由于汉源以旱地为主,移民没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彭晓红还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经验,使该移民终于融入了当地生活。
正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彭晓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调解经验,也在群众中的威望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彭晓红从事调解工作17年来,调解大大小小的纠纷上千次。彭晓红向记者展示她的手机,里面一千多个联系人大多是群众号码。“手机一直保持开机状态,方便群众随时联系我。“彭晓红说。
建工作室 调解工作制度化
前几年,垆埝村和兴崇村合村并组成立了现在的兴崇村,彭晓红的服务对象增加了一倍,调解工作也相应增加。此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彭溪镇兴崇村创新工作经验,建立党代表工作站,考虑到彭晓红在当地调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以“彭晓红”命名的“彭晓红党代表工作站”,吸收全村两委会成员以及镇“大三包“领导共23人组成调节队伍。该工作站将全村划分为13个网格,每个网格有专门的调解员调解纠纷。
谈到调解员这份工作,彭晓红初衷未改:“民间纠纷虽然‘小事一桩桩、纠纷一件件’,但却是‘矛盾一堆堆’,处理不好就会小事变大事。我能干一点是一点,调解一件是一件,争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现场调解,化解矛盾。

彭晓红走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