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三苏祠“4·20”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纪实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4-24 09:43:55      

责任编辑:


百年大修古祠新生“依如旧”

——三苏祠“4·20”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纪实


维修后的三苏祠南大门。杨正南 摄


维修后的来凤轩古香古色。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4月19日清晨,成百上千的眉山市民早早地聚集在三苏祠南大门外。上午10点半,伴着人们的呼唤声,三苏祠的大门缓缓开启,等待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依次进入祠内,细细地端详起来。古祠新生“依如旧”,如同现场的一位市民所言:“这还是那个熟悉的三苏祠,还是记忆中的韵味和气息,唯一的变化是更新了,更靓了,好像一位老者,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一样。” 

自2013年8月1日至今,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三苏祠闭馆,开始了漫长的震后“康复之旅”。此次维修保护工程的规模之大,耗时之长,关注度之高,在三苏祠数百年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它不仅需要能工巧匠们的精心运作,更需要对三苏祠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文化氛围等有一个通盘的把握,才能让三苏祠在完全“康复”的前提下,不失掉其本来的面目与历史价值。 

作为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三苏祠的“康复”之旅,汇聚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强大力量。而广大眉山市民,以及全国的东坡文化爱好者对这项艰苦而漫长的工程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正因为如此,三苏祠才能重新以一个健康而熟悉形象面向世人。在此,我们也先来回顾一下三苏祠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所经历的辛苦点滴。
 

三苏祠闭馆维修期间,工人正在认真维修。


三苏祠内,活动精彩纷呈。

 

耐心守望

只为见证最美古风

在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三苏祠始终牵动着眉山人民和三苏文化爱好者的心。2013年“4·20”芦山地震,三苏祠古建筑群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8月1日,三苏祠开始闭馆维修。三苏祠虽然闭馆,但人们的热情并没有消退。在这期间,每当记者到三苏祠采访,总能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幕:不少人经过三苏祠时,会忍不住停下脚步,隔着三苏祠的院墙驻足观看祠内的维修进展;也有不少市民和游客会在三苏祠南大门外的闭馆公告前驻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对于三苏祠闭馆维修,有的人存在一些疑虑,更多的人则是表示理解。 

“对于三苏祠的维修工作我是很支持的,只是希望不要太久,毕竟从小就爱到三苏祠里游玩,闭馆太久了感觉很不适应。”市民张芳的家就在三苏祠附近,她从小就爱到三苏祠里玩,三苏祠闭馆维修,她虽然很不适应,但她一直坚信经过修缮以后的三苏祠会更加美丽,也会陪伴她更久。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本地人对三苏祠闭馆维修表示理解,外地人也同样十分支持。26岁的江苏人魏婕是一个三苏文化爱好者,去年,她趁着年假来到眉山旅游,本想一睹三苏祠的芳容,不想三苏祠却是大门紧闭,当得知三苏祠正在闭门维修,她当即表示了理解,拍了许多三苏祠的照片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并戏称自己见证了三苏祠的“百年大修”! 

说此次闭馆维修是“百年大修”,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从三苏祠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除明代建祠和清代重建以外,三苏祠还未曾有过整体性的大规模修缮行为。三苏祠工作人员表示,此次维修不仅针对“4·20”芦山地震灾情,还把三苏祠历来存在的一些“旧病”一并纳入,规模庞大,工作复杂,包括本体维修、防雷消防安防设施、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展陈提升等七项工程。可以说,此次维修保护工程,当之无愧是三苏祠数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规划最为全面,意义也最为重大的工程。三苏祠内十六栋文物古建筑,更是按照“保护第一”的原则,既要切实解决建筑的病害,又要修旧如旧,尽量使用建筑原有部件,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和构造。正因为如此,大家看到的依旧是一个古韵风存,充满文化气息并且更为健康的三苏祠。 

“环境大幅度改善,水也是清澈见底,漂亮极了。”家住三苏祠附近的市民彭静说,参观了三苏祠后她深有感触,整个展馆布局分布明显,动态感十足,运用了高科技的元素,将场景融合,格外吸引眼球。游客刘小龙一直关注着三苏祠维修工程的进展,他非常喜欢苏东坡,开馆后第一时间便去参观。他表示要重新好好地感受下东坡文化的魅力。“古建筑还是熟悉的样子,但明显比以前精神多了。”苏氏宗亲、73岁的苏俊英特意从广州赶来参加今天的开馆仪式,他激动地说,修缮后的三苏祠“味”一点没变,非常感谢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作为苏氏后裔,传承“三苏文化”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霍波洋教授正在三苏纪念馆里创作主题雕塑。


4月19日,三苏祠开馆前,成千上万的人们,期待见证三苏祠重新开馆的那一刻。

多方协力

确保古祠永久传承

回望三苏祠此次保护维修工程,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接连遭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使得三苏祠在过去数十年间所积累的问题全部暴露。16处文物古建筑遭受结构性损坏,面临崩塌的危险;大面积墙体开裂、大面积屋脊受损;消防、安防、防雷系统均损毁严重。“旧病新伤”一并来袭,也把三苏祠的安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很快,担忧就被欣慰所替代。震后,三苏祠维修保护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首批重点项目,并作为“文化立市”战略的重点工程,明确提出了“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建精品工程,传千年经典”的总体要求。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多次到三苏祠调研灾情,指导维修。省委、省政府要求文物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工程的指导。省文物局多次组织文物专家来检查指导,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工程进展情况。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三苏祠“4·20”灾后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实施的推进工作。为全面提升三苏祠景区及周边环境的品位,配合三苏祠维修工程,我市东坡宋城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了东坡宋城I期工程,通过形态改造、文态塑造、业态打造,极大地改善了三苏祠周边环境。

此次维修资金共投入8800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拨款5900万元,市委、市政府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拨1800万元,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等社会各界捐赠1100多万元。整个维修过程还得到了众多苏学专家、文化人士的建议和帮助,包括苏攒淘、苏功强等苏氏后裔为三苏祠捐建了文峰桥、铜香炉;李勇、明瓒、邓枫三位画家为修缮中的三苏祠写生并捐赠画作12幅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的力量汇聚,共同为三苏祠的维修保护铸成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三苏祠的价值所在,16处历史悠久、受损严重的文物古建,工程维修方案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的“四原”原则,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对南大门、前厅、东厢房、西厢房等16处古建筑进行文物本体的全面清理、加固和维修。为了还原这些文物古建历史的本来面目,三苏祠里所有的古建筑修缮都本着‘以旧修旧’的原则,将已经破损的地方寻找相同原材料进行重新修缮,最大程度得保持原貌样式。三苏祠工作人员介绍,三苏祠古建的原木材共有楠木、杉木和柏木三种,为了保证木材一致,维修人员跑遍各地的木材市场和即将拆除的老屋,比照着三苏祠内木料选购60年以上的老料,有些甚至是百年以上的老料。在4月19日开馆现场,众多专家及游人都一致评价到:“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三苏祠还是那个熟悉的三苏祠,只是更“健康”了,更安稳了,更清新,更雅致了。”

眉山市民浏览三苏祠闭馆维修展陈。


苏氏后裔苏功强(右二)和三苏祠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打量香炉。

永不停歇

开启三苏祠的时代新篇

经修缮后的三苏祠,神韵依旧而风貌更新。祠内除了文物古建部分得到精工施建,山体水体和植物绿化也在优化改进,包括三防设施的全面配套升级,展览陈列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三苏祠未来的发展奠基了基础。

对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张宗荣评价说:维修后的三苏祠在没有改变历史格局的情况下,其功能和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在全省数一数二,在全国也属少见。而三苏祠、三苏纪念馆的展陈改造提升工程,也同样让专家们赞叹不已。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说:“三苏祠、三苏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运用了新的展陈理念、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让三苏纪念馆展陈有了飞跃式提高,达到了国内纪念馆类一流水平。”

“重逛三苏祠,耳目一新,每一个建筑都展示着它的精气神,古风高雅,尽显君子之风。古祠将三苏文化和三苏父子完美融合,有效做到了‘剖腹示人,开心见胆’的效果。”苏学专家熊朝东游览完三苏祠忍不住赞美道。

三苏祠此次闭馆维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可谓收获满满。而三苏祠博物馆还有着更远的目标,如同馆长陈仲文所言:“以此次维修保护工程为基础,希望三苏祠在文物收藏上要有新内容,在三苏文化教育研究上要有新突破,在展览陈列上要有新亮点,在人文旅游上要有新发展。”展望未来,我们仍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把三苏祠修复好仅仅是一个起点,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更加注重三苏祠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才能让三苏祠历久弥新,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