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仁寿县将“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9-20 08:10:10      

责任编辑:


留得住妈妈 拴得住娃娃

仁寿县将“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

眉山网讯(通讯员 郭成钧 潘建勇 记者 姚永亮)昨(19)日,在仁寿县凤陵乡坪园村2组贫困户邓双菊家里,只见她双手翻飞,藤条来回缠绕,一个藤椅座面很快就编织好了。不远处,邓双菊81岁的婆婆刘花萍,坐在椅子上,听着录放机里传出悦耳的歌声,安静地看着她做编织活。刘花萍身体不好随时需要人照顾,邓双菊每天在家里编织藤椅,一边照顾婆婆。

邓双菊能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婆婆,得益于她的工作地点就在家里。邓双菊编织的藤椅,是为当地成功人士童林创办的藤制品厂加工的。材料由老板提供,每加工一把藤椅有20元的工资。凤陵乡是该县贫困乡之一,外出务工是重要收入来源,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许多农村妇女不得不留在家里。为此,仁寿县探索建立扶贫就业基地,动员成功人士把企业办到乡镇和村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扶贫车间”由此而生。

童林介绍,他以前在成都租房办厂,光是房租水电费一年就是几十万元。现在把“扶贫车间”办到了家乡,并在附近乡镇设了收购点,不但以实际行动响应了精准脱贫的号召,而且节约了投资成本,又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

“目前仅凤陵加工收购点,就有周边50多人在这里就业,其中30多人为建卡贫困户。”童林说,编织藤椅的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妇女,只要肯学,最多半天就学会了,能干的妇女一天可编织3把,就有60元的工钱,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家里加工,做到了挣钱持家两相得。

如果说,童林的“扶贫车间”可以把原料带回家加工,做到挣钱持家两相得的话,那么,建在宝飞镇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宜成服装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又是另一种模式了。因为服装加工是高密度的流水加工企业,环环相扣,原料不可能带回家里加工,再加上务工的都是带有孩子的留守妇女。于是“扶贫车间”专门辟出一间小屋子,供上班职工的孩子们玩耍,并安排专人照顾他们。

该公司负责人董顺权说:“我们把这个小屋取名为‘希望之家’,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大人在这里才能安心干活。”

“留得住妈妈,拴得住娃娃。”这是仁寿县不少群众对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作用的形象概括。46岁的贫困户陈桂容的儿子遭遇车祸,还有一个需要照看的孙子,她便选择在服装公司上班,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带病的丈夫在公司做门卫。“幸亏家门口有了工厂,要不然我根本不可能出门挣钱。”陈桂容说。

据仁寿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县已有32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建了以加工、编织、种养殖为主的“扶贫车间”,帮助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