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刘娟 实习生 赵南 文/图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护工也方便照顾老人。

护工正在为住院老人剪指甲。

在眉山某养老中心设置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正在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九九重阳节,丹桂馥郁香。今天,适逢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祝福天下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安享晚年,也希望天下的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多些走心的陪伴与关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有老去的那一天。
截至2015年底
我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74.3万
占户籍总人口的21.11%
在老龄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安放我们的晚年,如何实现有质量、有尊严的养老,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命题。
今年8月,一份由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9部门共同拟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正式公布,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
《意见》指出,到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初步融合,到2020年,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意见》的出台,直指“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这两个最基本的诉求点。如何将养老和医疗顺畅连接起来,成为提升养老服务产业至关重要的一步。
经过几年的发展探索,眉山“医养结合”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该如何破题?深度融合后又将迸发出怎样的光芒?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居住在市福利院的庄太生(音)老人生病后在院内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居家养老,老人的医疗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在眉山市福利院内设的医疗机构,每周都有一位医生在此为老人看病。
初探
阵痛中的新收获
9月23日上午9点,住在眉山市社会福利院的90岁老人冯映群,在女儿陪同下来到福利院内设的医疗机构就医。从看病到抓好药,前后用了不到20分钟。对老人就医的便利,老人的女儿周伶俐很满意。她告诉记者,过去,福利院没有医疗机构,每次母亲生病,都需要把她接出去,打的到医院排队、检查,有时还要抬上抬下,很不方便。“现在好了,福利院内设了医疗机构,相当于把医院搬到了家里,老人看病也轻松了。”
谈起市福利院实现医养融合的过程,院长刘柱能却是感慨万千。“这实在来之不易。”他说,在此之前,市福利院设置过医疗室,也与两个医院合作办过医疗机构,但都因为资金、医护技术的局限不能满足院内老年人需求。通过探索,福利院最终选择与一家专业性的老年病医院合作,该医院的医护水平比较高,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得到老人认可,一方面可以盈利,“双赢”局面的形成必将促成市福利院与医疗机构更加深度的融合。可以说,这是我市医养融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对此,在市福利院居住了8年的庄太生(音)老人最有发言权。他说,有了这个医疗机构,他现在不出门就能就医,关键是这里的医生对他的身体状况很了解,也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检查,看病也变得轻松了。
据该医疗机构内四科主任陈刚介绍,这家医疗机构是眉山某民营医院与福利院合作开设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成立以来,除了可以为老人提供就近的就医服务外,还为入住福利院的老人进行日常巡诊,为老人举办健康讲座等。“有医生和专业护士指导,这是一般养老院所不及的。” 陈刚说,目前,该医疗机构已设置了59张床位,机构正式运行以来,已为1700多名老人提供了住院治疗服务,看门诊的人数也达到3000多人。“特别是每周三有中医师按时坐诊,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认可。”
现状
成长与烦恼交织
除了公立性质的福利院外,我市东坡区某民营养老中心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该中心设置的医疗机构于今年6月终于实现试运行。“现在很多家属都看中了这里有医疗机构,入住的人数也多了起来。”这位负责人坦言,医疗机构还刚起步,虽然对未来的前景期盼不错,但具体实施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困难。
据了解,除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外,我市医养融合的模式还有医疗机构内设养老床位,社区(乡镇)卫生院对辖区老年人提供就近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有2家780张床位,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科的有9家301张床位,医疗结构内设养老机构的有4家391张床位,开始了有益探索。
正在东坡区白马龚村修建的眉山市第二福利院就是由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合作完成的项目。据了解,该福利院将设置床位500张,计划总投资3825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集生活、医疗、保健、康复、学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院。
事实上,作为正在发展的“朝阳产业”,医养融合机构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床难求”。但在其运行中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在《关于推进四川省医养融合工作的对策建议》中就指出,目前,全省的医养融合缺乏顶层设计,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政府部门合力不够,管理运行机制不畅;医保报销范围有限,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等。眉山也不例外。
我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中,老人大部分是多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养老,由于受住院天数及次均费用的限制,不少老人的报销成了问题。有的老人需要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而这部分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报销政策的限制。
期待
寻求符合实际的融合模式
可见,消除医养融合的“烦恼”迫在眉睫。
今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统筹医疗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医养深度融合。
实际上,作为医养融合的两大牵头部门,市卫计委和市民政局早在去年7月就“牵手”制定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对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审批机制、设置标准都作了明确说明,并指出要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鼓励医疗卫生资源进入社区服务机构和居民家庭,鼓励民营医疗机构为护理院,从事老年医养、护理事业。实施“社会资本办医促进工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老年医疗服务业,重点支持有实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全市已有164所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部分养老机构还和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和预约服务协议,为老年人患者提供就医绿色通道。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医养融合模式纳入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内容,现眉山市精神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已申报纳入国家“十三五”民政专项建设规划,规划总投资7000万元,设计床位500张。“当然,医养融合的方式很多,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进行的家庭医生试点和医院开设的多点支援行动也是医养融合的方式,操作性强,效果不错,需要进一步探索提升。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医养深度融合。”市卫计委工作人员李正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