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掌声送给《苏东坡》——话剧《苏东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侧记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3-05 08:39:13      

责任编辑:罗思源


  1_副本.jpg

  话剧《苏东坡》演出现场。

2_副本.jpg

  演出结束后,演员集体谢幕。

3_副本.jpg

  北京市民争相购买东坡系列文创产品。

  眉山网记者 姚永亮 段小锋 文/图

  3月3日、4日晚上,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戏剧剧场,眉山市与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苏东坡》在这里成功演出。

  一千余个座位的戏剧剧场,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颇具川式幽默的话剧《苏东坡》,不仅征服了众多京城“苏迷”,使他们时而被演员的精彩表演和诙谐幽默的“眉山话”开心大笑,时而又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待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时,大家更是起立把掌声长时间送给台上谢幕的演员们。

  “我是‘苏迷’,还有票吗?”

  获悉话剧《苏东坡》将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消息,让不少北京市民兴奋不已。

  “能在国家大剧院看到《苏东坡》,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北京市宣武区某局的张先生就是一位资深的“苏迷”,他因为在外地出差回京晚没有买到3日晚上的演出票,只好买了第二天晚上的票,而且一家三口前来看演出。

  “我是‘苏迷’,还有票吗?”3日晚上,离开演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在国家大剧院入场口,就来了一些“苏迷”向等待进场的人求购转让的演出票,但记者见到,没有一个人愿意把手中的演出票出手转让。“连明天(4日)晚上的演出票都没有买到,我还是想碰下运气。”市民郭女士说。

  为了欣赏话剧《苏东坡》,北京市育英学校80多名同学集中购票观看。演出时,北京市民程绍洲看得津津有味,“我一直坐那儿,耳朵听,眼睛看,一直没有分神。我以前看了话剧《茶馆》和《雷雨》,我觉得话剧《苏东坡》不亚于前面两个话剧。”

  4日晚上,在新华社工作的刘先生和妻子也带着孩子前来看演出。他告诉记者,苏东坡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千年英雄”,从宣传中获悉,话剧《苏东坡》作为四川省2017年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剧目,而且被国家大剧院2018年“全国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邀请展”邀请演出,自己决不能错过这样的观看机会,也想通过观看让孩子从小爱上苏东坡。

  “话剧《苏东坡》,演得很巴适!”

  “在2月27日举行的话剧《苏东坡》媒体推介会上,话剧《苏东坡》的导演查丽芳一句‘不看话剧《苏东坡》,你们要后悔的’,让我印象深刻。今晚走进剧场看了后,我想用一句四川话说说观后感,‘话剧《苏东坡》,演得很巴适,硬是值得一看’!”人民日报社主编董建勤感叹。

  “你还要整啥子?”“怕是不对头哦。”“好巴适哦。”……演出中,舞台上偶尔的“眉山”话加上舞台两侧的对话字幕,让本来安静的剧场忽然笑声四起。演出过程中,还有川剧中的帮腔和“串场人”穿插出现,交代背景、衔接剧情,让北京观众不断在既有“四川话”又有“普通话”中“入戏”“出戏”。

  走出剧场,不少观众还津津乐道,话剧通过对苏东坡宦途、诗路、情感等方面的立体呈现,刻画了一个富于创造、乐观豁达、才华横溢、守正不阿、为民造福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美食家,立起一个具有艺术典范的四川历史名人形象。

  3日晚上,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执行总导演杨光照在观看后评价说,“话剧《苏东坡》相对于影视片和纪录片来说,让观众在舞台前直面演员的表演,使演员把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很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我很喜欢话剧《苏东坡》这种表现形式。四川人艺的表演非常有特色,把川剧的形式夹杂在里面,通过不同时空的呈现,包括一些旁观者和现实的见证者参与到剧中,时不时与古代的苏东坡对话,这种形式对观众也非常新颖,也能帮我们从一个现代的视角去了解苏东坡。而且该剧没有刻板地去根据史实去讲述苏东坡的事,而且用一些现代的语言调侃在里面,这样的生动性、趣味性,更能帮助观众进入一个趣味的苏东坡的世界。”

  “我要买本《苏东坡》,回家慢慢阅读!”

  除了话剧《苏东坡》,国家一级编剧徐棻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东坡》等产品也受到观众的青睐。

  演出结束时,东坡系列文创产品简易销售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会儿功夫,从眉山快递过来的36箱文创产品销售一空。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说,这些文创产品融合了东坡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辅以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兼具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现场,有购买者提出疑问,“为什么挂饰和书签都是银杏叶形状。”“推开三苏祠正大门,有两棵大银杏树。银杏通常是雌雄并存,然而三苏祠这两棵银杏却都是雄树,人们把这两棵树寓意着苏轼苏辙两兄弟,称为‘兄弟树’。因此,三苏祠为此设计了雅致的银杏叶书签和挂饰。”陈仲文作了现场“解说”。

  “去年在《人民日报》看到一篇题为《走进民间的苏东坡》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徐棻老师的《苏东坡》。今天在这里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掏钱买了下来,打算回家慢慢阅读、好好品味。”北京市一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张敏说。

  “这个东坡诗词的袖珍书很有意思,放在包里,等车的时候都可以读一读。”正在北京读大三的刘林治看完演出后买了4本,“给室友也带点回去。”此外,苏祠印记的笔记本、东坡玩砚像、东坡诗词扇子等大受热捧。“我要把‘东坡’带回家。”北京市民薛超买了5个东坡像的书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