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乡村振兴,在农村改革中破题——乡村振兴看青神系列报道之一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5-28 08:30:22      

责任编辑:罗思源


  2_副本.jpg

改革创新,让地处青神椪柑产业环线的省现代农业示范园焕发出蓬勃生机。

  眉山网记者 胡鲜明 罗刚 王丽 文/图

  编者按

  乡村振兴是广袤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是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结合青神县的实际,眉山网记者深入基层现场采访,特推出《乡村振兴看青神》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初夏时节,堤边柳色映湖清,田园万物秀华荣。

  5月25日清晨,天刚麻麻亮,李永刚就披着外套出了门。在青神县汉阳镇新路村当了8年村主任的他每天一有空闲,就会去村里转一圈。

  天色逐渐明朗起来,路上时不时会遇见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骑行的、亲子游的、露营的、拍照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

  “倒回去5年,村里很少有生人来往。别说外人,就连本村的年轻人都快走光了。”李永刚说。

  这个446户、1400多口人的小村,两年前还是市级贫困村。但随着新时代潮流的引领,该村以改革刷新产业模式,瞄准乡村旅游,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新路村的一草一木。

  新路村只是青神县不断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实施乡村振兴,改革创新是重要法宝。如何深化农村改革?青神县立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大胆探索、努力革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

  新路村的“新路”

  新路村的“新路”,就是立足农民增收,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供给侧调整结构的改革之路。

  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交通不便,过去,新路村的发展一直受限。“靠种庄稼,到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6000多元。年轻人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愿嫁到新路村来。”李永刚说。

  2012年,机遇来了。汉阳镇确定了“一切为了旅游、为了旅游的一切"的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做好汉阳古镇开发工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不断夯实旅游基础,同时,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改革发展的方向,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北傍岷江之滨,南倚龙泉山脉,与乐山市上下游相望,汉阳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古镇风貌,千年沿袭的楼台亭榭,青砖、木墙、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壁翘檐,独具川西民宅的“井”字形的街道。盐街口的盖碗茶、手工铁匠铺、蜿蜒的渡船栈道,构筑了汉阳镇远古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当年,在各类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村民高勇便回到家乡汉阳,投资70余万元修建了一家农家乐。“起初农家乐每天的接待量仅有40余人,如今同时接待100多人都没问题。”高勇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前来农家乐的外地顾客人数逐年增长,销售额也是逐年递增。2016年,他又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如今,高勇的农家乐每逢周末,常常是宾客满座,生意红火。

  在青神,像高勇一样,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农村改革中得到实惠的农民数不胜数。近年来,青神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经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明显提升。据统计,2017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4元,比2011年增长129%。

  小溪村的“源泉”

  再有2个多月,就是夏粮收割的季节了。5月26日,望着田里的秧苗,青神县河坝子镇双龙村村民王春花眼里憧憬着丰收的场景,但眼角处却流露出一丝隐忧。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她,如今年近古稀,对于农业生产渐感力不从心,“年轻时我们有劳力,可现在年纪大了,种不动了,孩子们都要忙各自的工作,也不可能回来打理这些田地。”

  王春花的忧心,正是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窘境。记者从青神县农工委了解到,该县现有农业人口约16万,其中小农户占比在80%以上;该县总耕地面积约14万亩,流转比例仅在35%左右。也就是说,青神县还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掌握在小农户手中,小农户依旧是青神县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如何让小农户搭上乡村振兴的“顺风车”?罗波乡小溪村对此进行了探索。

  2016年6月,小溪村成立富民大雅专业合作社,开启村民打捆抱团发展的模式。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163户村民,入股土地面积近1000亩。“合作社采购什么苗子,我们就种什么;合作社买什么肥料,我们就用什么。既不操心,也不担心。”几句直白的话,道出了合作社社员的心声,以及小农户抱团发展的优势。

  适度规模经营,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是小溪村村民致富的“源泉”。据小溪村党支部书记沈银川介绍,村民入股合作社以前,地里栽的大多是巨桉,年收益100元/亩左右。“成立合作社,规范化种植柑橘,解决了广大小农户种植缺技术、质量无保障、市场难开拓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单打独斗、信息不畅、技术落后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沈银川告诉记者,合作社统一农资采购、果园管理及鲜果销售服务,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打响了品牌。“保守估计,从明年挂果起,农户的年收入至少可达2000元/亩。”

  2000:100的亩均效益对比,直观地展现了“大优强”团体与“小散弱”农户的优与劣,让小溪村小农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如何将小农户铆在现代农业的链条上,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据统计,青神县目前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家庭农场441家,新型农民合作社186家。“接下来,我们就是要通过更多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鼓励和带动更多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的轨道。”青神县农牧局总农艺师徐海涛表示,伴随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的增加,可以加快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以此促进乡村振兴。

  百家池的“金湾湾”

  “从明年开始,这一片集体所有的近1000亩荒滩地就可以实现500元/亩的保底租金收入。”5月10日,站在高台乡百家池村杨柳咀岸边,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如祥看着岸边新植的柳树,眼神里充满希望。

  “深化改革,让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百家池村两委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百家池村西沿岷江,村内有粤江河、沙溪河穿流而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与荒滩为邻,如何才能获得经济发展的土壤?随着青神县岷江河堤的修建,这片荒滩地无疑成为村集体经济新增长点。于是,经过村民大会讨论,该村决定把这片荒滩地对外承包。

  说干就干。从去年5月开始,该村便加大兴修水利、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沿着岷江、粤江河、沙溪河打造6公里的休闲观光长廊,将1至6组成功连接成环线,希望能以地招商、以资源招商,发展现代农村经济。

  果然,这一举措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截至目前,已经有3家公司表达了承包这片荒滩地的意愿。我们将根据公司的实力、发展理念,以及是否与村里的发展方向契合来决定与谁合作。选好了就开始干!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这些荒滩地打造成千亩‘湖泊’,让荒滩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湾湾’。”刘如祥说。

  据青神县委农工办主任佘成昆介绍,2017年,该县印发了《青神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若干举措》,从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物业经济、合作经济、农村服务业等四个方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今年,该县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