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崇德向善 德耀眉州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8-07-10 10:53:25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见习记者 王莉 文/图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相同的情操;他们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却在平凡中见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文明。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就能引领社会风尚。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各类“最美人物”评选活动,不断发挥身边道德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道德模范,以文明之名触摸他们的温度,细品他们的生活点滴,感受他们彰显的人格魅力。

  陈玉华

  用爱撑起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陈玉华,彭山区环卫所一名52岁的普通退休职工,然而,这个看似平常的女人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生命历程,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善良,更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玉华是养母抱养的孩子,自记事起,她就十分心疼人,总是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做事。由于母亲脚有残疾,每到晚上,懂事的她就会把洗脚水倒好,为母亲洗脚。生活的艰辛,让她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珍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深深地镌刻在陈玉华的心底。

  长大后的陈玉华有了恩爱的丈夫、可爱的女儿,还有稳定的工作,仿佛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都与她结伴而行。

  然而,噩运总是在人们毫无防备时悄然而至。陈玉华的女儿在4岁时患上了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给孩子治病,在部队服役的丈夫被迫放弃了良好的发展,在1995年转业回家。看着痛苦不堪的女儿,想到孩子的将来,夫妻俩常常以泪洗面。几经奔走,八方求医,以至债台高筑,奇迹最终还是没有出现,孩子的疼痛加剧,四肢逐渐萎缩、弯曲。在读完小学五年级后,女儿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只能辍学在家。有一天,从窗户里看到自己的同学背着书包去上学,女儿流着泪问道:“妈妈,我以后还能像他们一样上学吗?”轻轻的一句话让陈玉华的心都碎了。她强忍着眼泪,把女儿抱在怀里说:“孩子,只要学会了坚强,生活就能变得美好。”女儿把妈妈抱得更紧了……

  2002年,因单位裁员,丈夫下岗了,随即婆婆又被查出得了癌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的陈玉华不仅要迅速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下班后既要安顿好残疾的母亲和生病的女儿,还要照顾病重的婆婆,为婆婆喂药、翻身、擦洗。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她的母亲和公公又先后患上癌症。

  一家四口患上重症,让这个家庭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然而,陈玉华却用她的善良和坚韧,靠着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这个家,不离不弃,勇敢担当。她说:“虽然我知道自己的渺小,也深刻感受到无奈,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丢掉沉重的哀愁,以生命的坚强让希望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res01_attpic_brief.jpg

陈玉华给女儿剪头发。

  真正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默默无闻的耕耘;真正的爱,不是一时一地的实现,而是一生一世的坚守;陈玉华的爱,不是言行不一的虚伪,而是不顾私利默默无闻的坚持和奉献。

    吴链 

    不忘历史 真情关爱抗战老兵

  “时光在流逝,老兵等不起。我们志愿者要惜时如金,与时间赛跑,将关爱、陪伴抗战老兵的志愿行动进行到底,让所有抗战老兵‘归队’。”这是彭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发动者吴链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res04_attpic_brief.jpg

吴链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给抗战老兵送温暖。

  自1982年成为彭山区政协委员,后来成为市政协委员,36年来,他始终不忘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心系群众,把关爱他人变成了一种习惯!2017年,他被评为眉山市第五届道德模范,今年,他更是荣获“中国好人”的称号。

  作为黄埔抗战老兵的后代,身上延续着父辈的血脉,吴链始终对抗战老兵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2014年年初,在市政协三届二次全会上,他牵头与另外5名市政协委员联名题写了《关爱抗战老兵,体现党的温暖,促进社会和谐》的提案。

  此后,他以彭山黄埔军人后代组织为基础,建立了近100多人参加的彭山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对彭山区近20位搜寻对象进行认真排查,经确认,彭山区尚健在的抗战老兵14位,确认那年,这些抗战老兵年龄最小的已有88岁,最大的已经106岁。

  急老兵所急、救老兵所困,真情关爱抗战老兵。通过了解后,吴链得知在彭山区青龙镇桂林村,一位90多岁抗战老兵李齐新家中的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因其地处彭山和新津的交界处,位于供电线路的尾部,电压极低。为了解决问题,他一次次去电力部门沟通协调,终于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管大事小事,老兵的事就是我的事。”吴链说。

  针对抗战老兵们就医不便的问题,吴链与医院多次磋商,最终达成协议,让80多位抗战老兵获得免费就医、免费陪伴。凡是抗战老兵生病或住院,他都会带着志愿者前去看望安抚;抗战老兵过生日,他也会前去祝寿;传统节日,他们会去慰问;抗战老兵离世,他们会去送最后一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他们往返全区抗战老兵家中进行日常关爱活动约150余次,行程上万公里。

  吴链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对抗战老兵的关爱行动得到了广大志愿者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多家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向眉山市抗战老兵伸出援手,采取按月救助、一次性救助和特殊救助的方式,先后对90多位老兵施善款近200万元。

  当志愿者,从最初自愿帮助他人,到如今自觉帮助他人。吴链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不停地奔走操劳,在默默奉献中,用行动诠释着责任,用爱心彰显着担当,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社会。

    王作平  

    “大院”12年坚守 把文化种进群众心中

    王作平,是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自费10多万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作平文化大院”,作为全村的文化活动基地。12年来,文化大院从当初的几十平方米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平方米,文化活动办得风生水起。

res07_attpic_brief.jpg

王作平参与演出小品《听不懂》。

  酷爱文艺创作的王作平,不但自费创办文化大院,还把乡间农事、乡野故事诉诸笔端,把国家政策“捣鼓”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还组建走村串户的文艺队,每个月5号、15号、25号,文艺队都会在大院里排练,还会给村民们表演一台节目。重大节庆日,邻村有重大活动,文艺队还会走村入户为大家演出。王作平的“作平文化大院”,滋养着桂花村及周边地区众多乡亲的精神文化生活。

  “12年前,村里麻将盛行。”从小爱看书、爱写作的王作平在村里难觅“知音”,他迫切想做一些事情。2005年,机缘巧合下,他得知丹棱县将率先在四川农村建设廉政文化大院的消息,便立即向县纪委申请建立廉政文化大院。“我不要纪委出一分钱,就在自己家里办一个廉政文化室。”王作平说。

  订报纸、订杂志、买书籍、办宣传栏……从一个农家坝子到如今的“作平文化大院”,这里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大家在这里学政策、长知识、明是非,还了解了不少新观念。

  王作平也先后被评为“十佳勤廉兼优农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廉政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优秀人民调解员”等。面对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他却像9年前面对质疑时一样,显得异常从容淡定:“大院就像我的孩子,我把它创造出来,又把它养到今天,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如果有一点成绩,那也是和亲人的支持分不开的。”

  据了解,整个大院改造能够进行得如此顺利,离不开王作平家人的支持。由于家庭并不富裕,王作平的妻子在邻县打工,她却将每个月的工资全额上交,用于支持丈夫这看似离谱的“梦想”。“最困难的时候,又赶上孩子上大学,学费都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王作平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平文化大院”却一办就是12年,不管白天黑夜,从不关门,群众随时可以自由进出。

  12年中不关门、不上锁,夜不闭户,已累计开放1680个小时。大院里的桌椅破了、电脑坏了、图书旧了,王作平都自己掏钱翻新。12年来,他一直为文化大院的茁壮成长无私奉献着,从没有间断过。

    龚群英 

    患难夫妻不离不弃 用爱坚守幸福

  每天凌晨4点半,天还没亮,67岁的张信华和57岁的龚群英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龚群英拿着扫帚从街道一侧开始清扫,张信华则一手拿着一个夹子,一手缓缓摇动轮椅到大街的另一侧,探下身子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再倒进轮椅后面的塑料筐里。

  无论是寒冷严冬,还是烈日盛夏,这对夫妻总会准时出现在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旭光社区的道路上,妻子忙着清扫路面,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则在一旁帮忙。他们的故事平凡而又温馨,点滴间充满了感动。

res10_attpic_brief.jpg

张信华坐轮椅帮妻子龚群英扫地。

  据了解,龚群英与张信华结婚多年,一直靠着张信华的木工手艺维持基本生活,全家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春,张信华在一位村民家做工时,不慎从楼上摔了下来,造成下肢严重瘫痪,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陷入困境。

  从此,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地向龚群英压下来,为了给丈夫治疗,她倾尽了家里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好几万元,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丈夫却只能躺卧在床。对此,龚群英坚信,凭着自己的勤劳,撑起家还是有希望的。

  由于张信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一天三顿饭都需要人喂,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因此,多数时间都不能离人。这让龚群英不得不辞职在家,白天照顾丈夫,晚上再出去捡废品圾卖钱养家,日子就这样艰难地熬着。龚群英却无怨无悔,早起晚睡,辛劳付出,年复一年地坚持了下来,她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丈夫重新‘站’起来。”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龚群英的精心照料下,张信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慢慢能坐着轮椅活动,这让龚群英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下,我又可以放心做环卫工作,多赚些钱来补贴家用了。”

  在环卫工作的岗位,龚群英干得很尽力。“只要能长期干下去,生活就有了着落。”在别人眼里,扫大街是件苦差事,但龚群英却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后来,身体渐渐好转的丈夫还主动来帮忙。

  然而,对于下半身瘫痪的张信华来说,帮妻子扫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捡垃圾时,张信华需要把那些不容易清扫的杂物捡起来,装满塑料筐后再进行处理。由于双腿不能动弹,张信华捡任何东西都得弯腰弓背,时间长了,不仅腰酸背痛,双手还磨出了老茧,但他对此毫不在意,他说:“要不是有妻子的照料,我恐怕没有今天,现在能帮忙分担一点,我觉得很开心。”对于未来,龚群英坚定地说:“一家人在一起不容易,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刘国基  

    轮椅上的脊梁 农村教师手撑讲台上课16年

  刘国基,东坡区永寿高中的一名化学教师。18年前,他罹患痉挛性截瘫、继发性脊索侧索硬化症,但无法站立的他始终不向病魔屈服,拄着双拐、坐着轮椅,日复一日地坚持手撑讲台讲课,风雨无阻。

res13_attpic_brief.jpg

刘国基给同学们辅导功课。

  1992年,从乐山师范学院毕业的刘国基带着优秀大学生的荣誉,成为东坡区永寿高中的一名化学老师。出身农家的他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切身体会。他决心要干好教书这门“良心活”。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全神贯注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他单身宿舍里的灯是全校亮得最早、熄得最迟的。1994年,参加工作仅2年的刘国基就担任了班主任,每天6点钟起床,跟学生一起晨练,晚上10点半守着学生就寝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备课。

  学生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全力帮助解决。每个周末,刘国基都会将家境贫寒的学生带到他家改善伙食。课堂上,他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课堂外,他是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坚守讲台20年,因为他的努力,永寿高中的化学高考成绩长期位列全区农村高中第一名,刘国基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正当刘国基一心扑教育,把青春和热血洒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时,不幸却悄悄降临。2000年,刘国基被查出患有“不死癌症”之称的痉挛性截瘫、继发性脊索侧索硬化症,属于不治之症,国际医学界公认,患病后活过五年的不到75%。

  得知这个消息时,刘国基才30多岁。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没有被病魔吓倒,更没有一蹶不振,他对自己说:“命运只是跟你开了个玩笑,他不能阻止你热爱生活,不能阻止你承担责任,不管病情有多严重都要坚持,直到彻底没有力量站立的那一天。”想到学校还有那么多学生在等着他,刘国基咬了咬牙,决定出院回家,继续上班。

  刘国基离不开他的学生,离不开他的三尺讲台。2013年,东坡区委、区政府领导特别关心他的病情,经区教育局班子民主讨论后,决定将他调到机关上班,但刘国基婉拒了组织的好意,他说:“暑假前,我给2014级的同学们说过,要把他们送上高考考场,我不能食言,我要兑现对他们的承诺。”

  2016年,由于身体实在无法承受,刘国基告别了心爱的讲台,转而从事学校教研工作,他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既然病痛无法治愈,就在自己还有一点能力时,多为学生娃娃做点事。”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