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眉山川剧界 顶级流量大咖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2-24 12:27:45      

责任编辑:赵娜娜


  眉山网记者 蒋萍 任枫枫

  眉山川剧界赫赫有名的“大师兄”。.jpg

眉山川剧界赫赫有名的“大师兄”。

  出生于1938年的徐建民,11岁开始学戏,他用精湛的演技、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新意识,成为了眉山川剧届赫赫有名的“大师兄”。

  他的表演生动传神、铿锵有力,他的编排与时俱进、除旧革新,他打的锣鼓稳当准确,他的艺术成就寸积铢累,令人赞叹。

  14岁时,已经是眉山专区史上最小的文联成员;

  20岁时,已是小有名气的川剧文武小生,成为当时眉山川剧界顶级流量大咖。

  一颗执著心,一片敬业情。

  如今,80岁高龄的他依旧精神抖擞,还编排苏东坡川剧新戏,令人赞叹。

  波折辗转 两进两出川剧团

  1951年末,眉山县“群乐川剧团”(眉山县川剧团的前身)在政府的帮助下,正准备筹备成立。

  这一年,11岁出头、父母早亡、生活无着落的徐建民,进入“眉山群乐川剧团”学习川剧,自食其力。俗话说“先进山门为师兄”,徐建民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的戏剧演员,后来剧团的兄弟姐妹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师兄”,

  剧团在当时的十字口火烧坝用竹子、晒垫搭起的简陋剧场里面开始了售票演出。成立伊始,剧团生活十分艰难,每天收入只够吃瓢儿菜稀饭。经费不济,坚持了几个月后,剧团宣布解散,徐建民只能到亲戚家借宿。

  当时县工商联的一位领导得知情况后,实在不忍心川剧团就这样解散,于是变卖了自己的一只手表,又把大家召集回来,徐建民于是又开始了自己的川剧生涯。

  但是不管生活如何艰辛,这群热爱川剧艺术的人从没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学习、排练和演出。

  天有不测风云,1970年左右,由于社会原因,在川剧团干得风生水起时,徐建民被发配到张坎拉牛车,这一拉就是3年半。后来,川剧团领导不忍人才埋没,又专程将他请回来,继续开始他的导演和演员工作。

  既演又导 成为川剧界流量大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眉山浓厚的历史底蕴,融合川剧的幽默诙谐,在老师悉心的教导训练下,年少的徐建民很快领悟到川剧要领,掌握了川剧演绎技巧,他用“情”演活每一个角色,用“心”演好每一场戏。

  “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岷江河边吊嗓子,然后回来练基本功。”徐建民说,虽先天嗓子不足,他就在演技上不断摸索,严谨的学习态度让他很快成长。

  由于爱好创新,喜欢编排新剧,徐建民又在剧团里干起导演工作。“边演戏边学习,从导演的第一部传统戏《结草报》,到第二部改编戏《王三巧》……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步有了自己的一套要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谷,川剧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进入繁荣阶段。眉山川剧团也成为了全省一支响当当的队伍,演出足迹遍布全川。

  这个时候,徐建民也成长为团里的台柱子。这位帅气的“大师兄”粉丝无数、万众瞩目,成为了那个时代川剧界的“流量大咖”。

  那时新排的古装戏《白蛇传》开始上演,场场爆满。上下两层的剧场挤进一千多人,剧场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戏票十分走俏,买票也要托人“走后门”。

  一票难求让一些粉丝也动起了歪脑筋。剧场后面有一个厕所,条件简陋,只有四面墙,没有封顶。于是,有戏迷从剧场外翻墙到厕所,佯装自己有票入场。

  退休不退业 80岁写苏东坡川剧

  20世纪90年代初,眉山川剧艺术在经济大潮与多元化时代的冲击下,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川剧演员告别了舞台。川剧舞台出现了戏迷老龄化的现象,即便在名戏名角的“诱惑”下,剧场也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说起过去演戏时的场景,徐建民颇有感触。那时,上千人围站在台前,现在看戏的越来越少,懂戏的更是寥寥无几。

  即便如此,徐建民退休后,依然坚持着一颗执着心。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但是却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关于苏东坡的川剧。”80岁的徐建民没有闲着,最近,他写了一部新戏《红叶传情》,讲述苏东坡在父亲和妻子王弗死后,悲痛欲绝,其岳父为帮助苏东坡走出阴霾,撮合苏东坡和王闰之的故事。

  为了写好这部戏,他一心扑在上面,甚至走路都在想如何写词,如何谱曲,场景、舞台,一段词可以推敲好几天,力求让戏文做到精巧丰满。

  除了戏文的节律韵脚、藏头诗的巧妙运用,在徐建民看来,苏东坡的川剧必须融入眉山元素,所以他在布景上,将眉山八景之一的“象耳秋岚”设计其中。

  易稿十几次后,如今这部戏最终定版,饱含了老艺人的一腔热血。然后由于缺乏经费支持,这部戏登上舞台的机会遥遥无期。

  徐建民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一起来推动发展眉山传统川剧。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