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15年夜路漫漫 只为城市更美丽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2-25 09:43:21      

责任编辑:雷尧


1副本.jpg

  张玉明利用加水空档,查验加水管道。 


  见习记者 雷同 文/图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2月24日凌晨2点,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眉山市环卫处的扫地车驾驶员张玉明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自2004年至今,4000多个夜晚,张玉明一直驾驶着扫地车出现在每个凌晨的街道,他眼中的城市总是带着夜色。


  凌晨2点10分,在眉山城区西来堰大桥下的停车场内,53岁的张玉明打着微型手电筒,给自己并肩作战近8年的“战友”——29号大型扫地车检查车况。“不能让‘战友’带病工作,半路上出了故障会影响工作进程。”张玉明细地致检查车辆发动机、机油和轮胎等的状况。


  不少人开车都会一上车就打开空调,但张玉明并没有。因为工作期间需要不停上车、下车,加水、放水。“车上太暖和,温差一大容易感冒。”


  凌晨2点21分,行驶到火车站站前广场附近指定的加水消防栓处,给车辆加水,利用这个空挡,张玉明继续检查车的水箱和洗扫设备。“多检查总是好的。”张玉明说,每天19辆洗扫车全天候工作,人休车不休,因此保持车辆有个良好的状态十分重要。


  凌晨2点44分,车辆加水后正常行驶到三圆广场附近,开始正式清扫路面。启动洗扫和吸污设备,车辆挂1挡沿着路边缓慢行驶。“虽然慢,但凌晨车少,清扫通畅,且群众出行的影响也最小。”张玉明指着后视镜说,“1小时前,洒水车就出来冲洗路面了,我们只需要沿着路边把渣子冲洗收集起来就可以了。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要把路边的白色实线洗净,开快了就不行。”说罢,张玉明停下车,拿上根10多厘米长的铁丝,下车疏通出水口。扫地车单侧共有8个细小的出水口,其中一个因水里的铁锈堵塞。张玉明解释道,从后视镜里看冲洗后的水痕就知道有一个出水口堵塞了。


  因为是凌晨,加上行驶缓慢,记者很快就哈欠连连。张玉明笑道:“刚开始开扫地车的时候,也经常犯困,只能听广播提神,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习惯。”当日凌晨洗扫,张玉明没有打过一个哈欠。他介绍,自己每天晚上8点半左右睡觉,凌晨1点半出发,工作完早上6、7点钟吃了早饭睡到中午12点,下午坐班承担临时安排的清洁任务,一周只休息一天。有时候下大雨,暂不清扫,也会准时到车上等候,等到雨稍小就出发,或者一直在车上等到下一班同事早高峰后接班。“休息的时候就会多陪陪家人,因为平时工作和家人相处时间少。”


  凌晨3点45分,张玉明行驶到铁环路和岷江大道交叉路口处放污水。“踩刹车的时候听到水箱里的声音就知道污水快满了。”张玉明说。但是期间记者只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双闪灯的嘀嗒声。张玉明介绍,污水排放后,污泥会单独倾倒在指定位置,当天下过雨道路泥泞就不去了。


  张玉明将排污管放到下水道井口后,费力地拧开阀门,由于水压过大,污水管一下翻腾起来,污水反喷出来。张玉明无暇躲闪,先关小污水阀门,再重新放置好污水管,避免污水外流,他的裤脚和袖口都因此沾湿不少。此时记者身着冬装仍瑟瑟发抖。“阀门紧、水压大,加水放水的时候,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只要不湿透,就会继续工作。”张玉明一边说,一边检查车辆皮带、吸污口等位置,放完污水后继续洗扫街面。


  谈及“双创”带来的城市变化,张玉明称赞连连,道路通畅,垃圾也少了,尤其是过年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工作量没有激增。“以前12点过炮一放完就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天亮。遇到路边的炮筒,只能下车手捡,不然会卡住扫地车的吸污口。”张玉明说,近些年主城区禁放烟花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凌晨5点整,洗扫车再次排污、加水。


  凌晨6点20分,天还没亮,红绿灯已恢复了工作,路上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经过张玉明这样的环卫工人彻夜的打扫,城市又以清爽的姿态迎接新一天的到来。张玉明完成了今天的清扫任务,20公里的街道,用了4个多小时才打扫完。“我们做的都是最简单枯燥的工作,没什么了不起。”张玉明谦虚地笑着说。  


  记者手记

  凌晨的城市美容师,如同寒夜里盛放的海棠花,默默无闻地美化着城市环境。像张玉明这样的劳动者,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15载夜色里的坚守与奉献,用无数平凡的音符谱写了伟大的乐章。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