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2-03 18:52:55
责任编辑:任枫枫
2月2日下午3时,小雨霏霏。记者联系到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文忠街社区和鱼山社区乡村医生余霞时,她正在一小区门外等待社区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车”。
“这户居家隔离的湖北返乡人员家中,有小孩感冒了,家属要求上医院看看。”余霞说,为了让这家人安心,她接到电话就立刻从另外一户返乡人员家赶了过来,并联系了社区医院,“要派个车把他们送去市医院。”
把这家人送上车,余霞才松了一口气。这天,已是她连续高强度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阻击战的第10天。说话多、走路多,她看上去疲惫极了,声音也有些沙哑。
10天来,她和很多社区干部、网格员一样,腿脚已经酸痛得麻木。
疫情阻击战一天没结束,余霞就一天不能停下来。看到车子开走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掏出电话给这家人叮嘱道:“有情况随时和我联系,我晚上再来你们家。”
余霞入户前,与居家隔离人员联系。
“国家需要,我必须全力以赴。”
余霞个子很瘦小。但是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她却爆发出极大的能量。
1月23日晚,她完成了辖区内第一个湖北返乡人员的入户检查工作后,第二天,就和社区干部、网格员一样投入到紧张、密集的入户走访工作中。
文忠街社区和鱼山社区,共有27个小区,7.1万人,共排查出湖北返乡人员91户133人。由于这两个社区只有余霞一名乡村医生,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每排查出一户湖北返乡人员,都会给她打电话,请她上门为他们服务。“很多时候,这户还没做完,下一个电话又来了。”余霞说,大石桥街道属于眉山主城区,人口多,湖北返乡人员也比较多,但社区医护人员少,虽然有两名社区医生一起工作,但工作量依然很大。
为了尽快完成上门检查、监测的任务,余霞每天早上7点过就拿上听诊器、体温计出门了。按照社区发来的返乡人员名单,她一家一家敲开他们的门。
“遇到理解的还好。遇到不理解的,他们还会不高兴、不耐烦。”余霞说,每每此时,她都只能强忍着,耐心解释。
余霞为居家隔离人员送药。
“做微小的事,发自己的光。”
“我感觉自己能做的都是些微小的事。”余霞说,事很小,但还是希望能认认真真做好,这样自己才安心。为了做好辖区内湖北返乡人员的服务工作,余霞每天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回家刚躺下,病人的电话又来了。她又马不停蹄下楼给他们送药。
1月30晚11点25分,余霞接到一个女孩儿的电话。对方称,她父亲是一个小区的保安,感觉有发烧的症状,希望余霞去看一下。11点30分,余霞拿起药箱就匆匆走出家门。
寒风中,她骑着自行车找到了这位发烧人员,并为其进行检查。“是感冒了,给他开了些药。”待这位病人服药后,余霞又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了他,并叮嘱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如果第二天早上没有好转,一定要告诉她。“第二天,他女儿回话说已经好多了。”余霞说着,眼里露出一丝喜悦的光。
连日来,余霞不只每天走访监测居家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还要为他们送药。遇上哪家有人感冒,余霞的心还会更加紧张。“他们没有好,我的心都是悬起的。”余霞说。
从这个小区到那个小区,从这栋楼到那栋楼……
“居家隔离人员有需要,我都是给他们送药上门。有时没时间送,我就让我儿子去送。”余霞说,她只希望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发自己的光。
家人的支持 让她更加坚持
余霞早出晚归,儿子颜浩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1月30日,东坡区启动第二轮对市外返乡人员的大排查、大走访工作。这名24岁的小伙子得知社区在招募志愿者时,第一时间,积极主动报名。
那几天,颜浩和母亲以及所有社区干部、网格员一样,早出晚归奋战在大排查一线。
“小伙子,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嘛!”余霞说。
排查工作结束,颜浩一有时间,就到母亲的卫生站,帮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张贴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海报,向居民宣传防控知识......
“我妈就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她平时的工作量就很大。两个社区400多个慢性病人,去年开始,每两个月就要对他们进行一次随访,每月还要入户随访至少40名孕产妇,特别辛苦。”颜浩说。
余霞告诉记者,她1993年开始当乡村医生,已经熟悉周围的人了。“所以坚持下去吧!”
余霞不会开车,平时出门走访,一般都骑自行车。“最近,中午很多时候都是一两点钟回家,晚上也很晚回去,老公和儿子就把饭菜给我留在电饭煲里。”余霞说完,突然哭了起来。
那泪光,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像余晖、像朝霞,为防疫一线点燃了一道亮光。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文/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