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2-07 21:46:51
责任编辑:任枫枫
眉山网记者 钟烨
张忠苹 摄
春节在多数人看来,是阖家团聚的美好时光,应该享受难得的清闲,品味亲情的温暖。但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假期恰恰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春节值班更是历年来的常态。常人围坐在年夜饭桌前时,他们默默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呵护患者健康。
可今年的春节尤其特殊,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打响,我市卫健系统医务工作者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防治工作中。一张张给上级的“请战书”、一封封给亲人的宽慰信,一个个逆向而行的白衣身影感人至深。在这危急关头,他们从平日的“白衣天使”转化成“白衣战士”,不计报酬、不畏风险,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为广大市民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堡垒。
全副武装,奋战抗疫一线。
救治专家组:全天候命 随时出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从全市各医疗机构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临床检验科等抽调了47名专业骨干医生组成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全力应对疫情防控。据了解,专家组严格落实了24小时工作制,全天候轮班待命,一旦市内出现疫情,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往一线,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救治工作。
专家组成员张强斌来自市人民医院,是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负责人,参与了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医疗救治相关工作。
1月24日,正值除夕,清晨8点30分左右,专家组接到通知,我市仁寿县确诊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并在定点救治医院进行隔离。战鼓擂响,张强斌与组内另外三名“战友”立即做好防护,出发赶往现场。
在途中,他们通过电话、微信向定点医院负责医生了解患者实时身体状况,并从市疾控中心查询到了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资料,一到现场就迅速进行会诊,对患者确诊结果进行进一步判定,随后研究制定治疗方案。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具有较强传染力,患者确诊后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尤为重要。会诊结束后,张强斌一行四人又和后续赶来的两名组员汇合,继续对该定点救治医院的的院感防控和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工作进行现场督导、查漏补缺,同时加强医院预检分诊工作监督检查,确保疫情防控落到实处。当他们完成当天全部工作分别回到家中,日历已经翻到了新的一年。
“每当有确诊患者出现时,专家组都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会诊制定救治方案,确保患者病情稳定直至痊愈出院。”张强斌说,而在无新增确诊病例期间,他们则恢复到日常的专科门诊工作中,接诊一个又一个病人。与此同时,专家组成员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最新的诊疗方案与防控手段,用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
护士正悉心照料患者。
感染科医生:废寝忘食 直面疫情
1月30日中午12点25分,正是午餐时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刘俊英却正在忙碌,顾不上用餐。她正和科室同事一起,忙着参与丹棱县的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的网络会。经过一番研究讨论,这起病例排除了感染嫌疑,刘俊英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从疫情发生至今,刘俊英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不辞辛苦,连轴运转。她是院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负责随时讨论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制定治疗方案,每天忙于会诊疑似病例。对每个经分诊送到发热门诊的患者,刘俊英和同事都会详细了解其流行病学史,并按照相关方案给患者进行血常规、胸部X光片等检查,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如不能排除感染嫌疑,医院专家组再进行会诊,并安排患者留院隔离观察。
东坡区发现的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正是由刘俊英与该院医护人员开展救治。“是1月29日凌晨的0时39分接到的通知,患者核酸检测报告呈强阳性,我们立刻就按照事先拟定的预案,做好防护,投入救治工作。”刘俊英说,由于核酸强阳性,患者起病急,后期发展为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大,当夜忙完躺在休息室的床上时,虽然身体累的动弹不得,但她的脑海里还在一遍遍想着病情变化的可能性,以及要采用的救治方法。
按照防疫规范要求,接触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后必须更换口罩,如厕后必须更换防护服。可目前,全院的防护物资都不太充足,为尽可能节约防护物资,这些天来刘俊英和同事们尽量不喝水、少吃饭,以避免上厕所。
防护服密不透风,长期佩戴口罩导致呼吸吃力,防护镜里密布水蒸气,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面部皮肤都因为长时间压迫而发青、破损,摘下口罩就能看到脸上一条条勒痕。“晚上回家,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从没觉得氧气是如此地令人心旷神怡。”刘俊英打趣地说,但回到工作中,她又毫不犹豫的重新“披甲上阵”。
“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只要做好防护,就没什么好怕的。”面对人人畏惧的新型冠状病毒,刘俊英始终坦然。
疾控人员对住宅小区进行消毒。
疾控人员:“隐形战士” 争分夺秒
“你们去休息会,养足精神,报告我来完成。”2月4日下午,眉山市东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汪晴宇劝两位同事去休息,他来完成一份流行病学报告,并进行网络直报。但两位同事都知道,汪晴宇和他们一样,当天从早上7点一直忙,一刻都没有休息过,连水也来不及喝一口。
“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战役上的关键所在,疾控工作者不像直接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那样引人注目,但他们的工作也极为重要,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最大限度锁定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范围,是抗击疫情战线上的“隐形战士”。
1月28日晚18时30分,汪晴宇接到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收治了一名发热病人,有武汉旅居史,不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他背后一凉,紧张感油然而生,立即带领4名同事前往现场。到达医院,汪晴宇一行通过询问病情、查看相关检查结果以及旁听会诊,高度怀疑患者伍某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汪晴宇随即穿好防护隔离服,戴上N95防护口罩,直接面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近3个小时的调查,汪晴宇摸清了伍某某从1月17日抵武汉起至入院隔离之日止十多天来的活动轨迹,锁定了其密切接触者27人,一般接触人员近200人。在指导同事采集病人标本4份送市疾控中心检测后,汪晴宇脱下防护服返回单位,尽管已是凌晨,他仍不能休息,必须按规定马上列出接触者名单及详细资料上报以便对他们进行医学观察管理,同时还要完成流行病学报告进行网络直报。
脸部的勒痕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已经成了普遍特征。张忠苹 摄
当汪晴宇完成这些工作已是次日清晨6点左右,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接到了市疾控中心发来的反馈:“伍某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汪晴宇迅速响应,立即安排人员对伍某某居住房间及小区进行终末消毒,杀灭致病病毒,保障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安全。
“这些都没什么,我们是吃这门饭的,我是党员要垂范,我是领导要带头。”面对风险,面对疲劳,汪晴宇总是这样说。自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截止2月4日,他与同事共同参与医疗卫生单位会诊发热病人25例,筛查密切接触者300多人,采集17人次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指导消毒34次,接受群众电话咨询500余次。
在青神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部,曾在2003年参加过全市“非典”防控前沿工作,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医生郭泽忠又冲上了“新冠”诊治一线。
在仁寿县始建镇交通主干道旁,该镇中心卫生院护士徐莉丽在对来往车辆行人开展体温检测时被车辆碰倒导致腰部和脚踝扭伤,但她不顾伤痛,拒绝了领导让她离岗休养的安排,继续默默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医护人员在交通要道对来往车辆司乘进行体温检测。
在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文忠街社区,乡村医生余霞早出晚归,按照社区发来的湖北返乡人员名单挨个上门,一天两次为他们测量体温、进行初步诊疗,每天要走3、4万步。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我市援茂工作组疾控人员蒋莹,于除夕夜从眉山温暖的家中连夜出发赶到茂县,直面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奋战在高原疫情防控一线。
这个春节,我市两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化身“白衣战士”,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医院门诊、在观察隔离点、在交通要道、在社区乡村,处处都能看到他们坚守的白色身影。在他们和其他一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全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例,确诊和疑似病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全市首例确诊患者已于2月4日上午治愈出院,暂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