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深度·聚焦】眉山果园处处春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04-11 10:02:45

责任编辑:罗思源


眉山气候优良,土壤肥沃,柑橘种植历史悠久。


从唐朝的贡果到20世纪70年代的红橘、80年代和90年代的脐橙、椪柑,再到现在的晚熟柑橘全产业链发展,这里,一代代钟爱柑橘事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柑橘科研和技术推广;这里,从品质提升到品牌推广,高质量发展的眉山春橘走向世界各地;这里,广大果农沉淀了区域种植习惯,房前屋后遍栽“致富果”,柑橘产业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


在丰收的春季,记者走进眉山田间地头,探访晚熟柑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果园新貌、乡村新颜。


柑橘产业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



一个品种的培育

4月9日,清晨的小雨过后,驱车行驶在丹棱县齐乐镇,阵阵橘花的清香迎面扑来。在齐乐镇黄金村,满山遍野的柑橘林苍翠欲滴,一幢幢小楼掩映其中。走近细看,硕果累累的树上开出了花骨朵儿,“花果同树”的景观在这里随处可见。


“这棵柑橘树是1979年栽种的,树龄有40多年了。”在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文荣中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丹棱县最“古老”的果园——这里的柑橘树株株呈苍劲之态,树干粗壮、冠幅巨大。这就是第一代大雅柑,它见证了丹棱桔橙产业的发展。


40多年树龄的柑橘树见证了产业的发展。


1998年,丹棱县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简称中柑所)引进种子,被誉为“丹棱桔橙之父”的谭后根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17年的选育过程。


“当时,全县就只有这几十粒种子,非常珍贵。育种地选在哪儿?我们找了很多地方,要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又要方便管理……”作为谭后根老专家的助手,文荣中当年全程参与了品种选育工作,很多细节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最后大家选了一处有围栏的鱼塘,塘坎很宽,可以播种,挖出的塘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就是在这个鱼塘边上,50多株柑橘幼苗成功破土而出,然后被移栽到两个农户的果园里进行试点。


文荣中察看大雅柑抗冻情况。


“桃三李四柑八年”,一株柑橘小苗,要自然生长八年以上才能开花结果。“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抽梢,什么时候开花,花是什么颜色,有几个花瓣……每个环节都要仔细观察,记录在案。”文荣中说,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果树逐渐开花结果。经过筛选,编号为98-50和98-51的果树优势最为明显。在确定品种良好后,研究人员筛选出品质较好的果树作为母树嫁接二代,并进行长期观察。“观察的重点在于柑橘的三性,第一是品质,即口感、酸甜度如何;第二是丰产性;第三是抗逆性,也就是柑橘抗虫害的能力如何。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三个特性的柑橘才能留存下来。”文荣中说,经过一次次反复严格筛选,最终口感甘甜,并且富含维生素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品种98-51脱颖而出。


2014年8月,历时半个月,98-51品种审定的申报书完成初稿,经审定后数据无修改,并一次申报成功。2015年2月8日,中柑所专家来到丹棱,与丹棱的研究人员共同商讨命名,最终将98-51正式命名为大雅柑。“大雅”取自大雅丹棱,“柑”字代表了中柑所,这一名称承载了丹棱和中柑所多年的付出与努力。


2015年12月2日,丹棱“大雅柑”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发文通告。四川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柑橘品种由此诞生。近年来,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大雅柑逐渐走出丹棱,目前全国种植面积达50万亩。



航拍柑橘园。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


一个水果的旅程

在眉山,柑橘有很多品种。不同的柑橘,它们的“果生”也不一样。一个名叫“青神椪柑”的柑橘,会经历下面的旅程:


隆冬时节,正是柑橘成熟的时候,青神县2.6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青神椪柑”挂满枝头。


在园区内的轨道上,一列银色“小火车”开了进来。“小火车”开到椪柑林旁停下,工人们迅速将“青神椪柑”摘下装进竹筐里。一会儿工夫,满满当当的几筐椪柑就搭上这列“快车”,迅速驶离果园。


青神县因地处丘陵,每到椪柑销售季,采摘后的运输便成了一大难题。为提高采摘效率,当地大胆创新,引“单轨运输机”进果园。“单轨运输机”如同山间“小火车”,将满筐的椪柑通过轨道运送下山。


单轨运输机”进果园。


下山以后,“青神椪柑”直接进入不远处的青神冷链物流产业园——一个集水果加工、销售、出口贸易、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产业园区。随着机器隆隆作响,“青神椪柑”进入自动化专业生产分拣线。每一颗椪柑的品质、大小、规格、甜度经过分类筛选,被分为不同级别,再被分类打包、装箱。作为四川省首个电商顺差县,网络销售是青神椪柑销售的重要渠道。一颗颗椪柑在这里启航,运往全国,畅销东南亚、俄罗斯、加拿大、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不管走得再远,“青神椪柑”的身上一直带着“身份证”——果品溯源码。


今年3月,青神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试点的近千亩智慧果园系统全面建成。园区内配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监控采集各区域的土壤、温度、湿度数据,实现了精细化精量化施肥灌溉。在现代化的园区内,可视化、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的管理设备让果园的管护面面俱到、及时高效,同时还有智能植保无人机可设定程序低空巡航,完成自动化施肥任务。每台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到40亩,相比人工,效率大幅提高。履带式无人挖沟施肥车、秸秆粉碎打捆机等自动化机器相互协作,省去了果农们挖沟耕作的时间与人力。


不仅如此,智慧系统还会随时记录园区内柑橘的“成长日记”,生产过程中用过的肥料、农药等都要记录下来。这样,柑橘的整个生长过程都被“浓缩”在果品溯源码里。


“消费者一扫果品溯源码,就能了解这颗椪柑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信息,从而放心购买。”4月9日,在青神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智慧果园项目点,记者在项目负责人赵国梁的指导下,用手机扫描了一个果品溯源码,页面立马跳出该果品的溯源档案:“生产农户:李强,生产地点:眉山青神……”甚至连修枝、除草、施肥的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实时图像都一清二楚。在销售区域信息里,经销商名字、运输车辆车牌号等都记录在案。


“我们园区的柑橘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果品溯源,能让我们的柑橘走进更高端的市场。”青神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果园开启“智慧模式”,将全面提高椪柑产业现代化水平,带动眉山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分级后的水果进行打包。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同 摄



一个家庭的希望

“去年冻害,柑橘树受了影响,今年要好好管护,才能提高产量。”4月7日,走进东坡区多悦镇林埂村6组,48岁的廖双英正在柑橘林中疏花。作为林埂村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一片开满繁花的柑橘林就是她家的“增收林”。这些年来,靠着政府的帮扶和勤劳的双手,夫妻二人精细管理着4亩地的柑橘,依靠发展柑橘产业脱贫增收,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以前的老房子很潮湿,一到雨天就漏雨,娃儿连写作业的地方都没得。”廖双英说,自己因患类风湿,腿脚行动不便,丈夫连续生了两次大病,家里经济十分困难。前些年,看到邻居们靠种柑橘致了富,她也想加入其中。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村里邀请农技专家给廖双英讲技术、教方法。为鼓励她家发展柑橘产业,弟弟将1亩多的柑橘地送给她种。在大家的帮扶鼓励下,廖双英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这些年来,施肥除草、修剪枝条、疏果套袋……夫妻俩把这些柑橘树当孩子一样精心照顾。上半年干旱,他们一趟一趟地往柑橘地里挑水浇灌;下半年天冷,他们就整理排水沟、在低温天气来临前给果树覆膜防冻。


柑橘产业让众多农户增收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廖双英家的几万斤柑橘很快销售一空,一共卖了15万元。产业好了,收入增加了,居住环境要改善。去年9月,廖双英和丈夫商量后,将自家破旧的房屋推倒重修。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新房建成装修完毕。眼前,崭新的两层小楼掩映在柑橘林中,一楼直接与果园相通,方便堆果、选果,放置农具。二楼四室两厅套间设计,从窗户望出去,全是绿油油的果林;房间内,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热水器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绿树环绕,新房亮堂,这样的居住环境令城里人也羡慕,这一切都是发展柑橘产业带来的改变。廖双英说,新修的房子花了30多万元,虽然向亲戚借了钱,但是自己有果树、有产业,只要好好管理,两三年就可以把欠账还清,今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廖双英家的变化大,林埂村的变化也大。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环绕林埂村,太阳能路灯伫立两旁。新建成的柑橘十里长廊,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就连现代化公厕,该村也有两座。每当夜幕降临,放下农具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新建的文化院坝,跳起欢乐的坝坝舞。



柑橘产业成为眉山市农业主导产业。(资料图片)


制图/李红利


曹霞 实习生 任佳慧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艳 郑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