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1-07-08 16:39:15
责任编辑:任枫枫
发展建设,交通先行。
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大背景下,各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先行,大干快上,各大项目如火如荼地有序进行中,逐步构建起快捷、便利、通常的交通脉络,为今后同圈同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着力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等。到202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到2035年,将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作为国家层面绘制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交通一体化“蓝图”
《规划》有何亮点?
就四川发展现状来看
要实现这些目标
还需补齐哪些短板和弱项?
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6月28日开通运营的绵泸高铁内自泸段
“畅通陆海互济、四向拓展运输大通道”——《规划》把成渝地区看作一个整体,提出了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布局。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衔接联通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基本完善。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达到85%,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基本实现铁路进港。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万公里以上。内外通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世界级机场群航线网络通达全球,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日益凸显,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铁路港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规划》起草组相关人士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西部唯一的发展极核,《规划》突出了其战略定位和对外开放能力,提出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并明确了具体到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分别构建哪些通道;近期重点建设哪些综合交通项目,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公路、干线航道、油气管道及储气设施等。
其中,《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推进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万州-达州-开州是首次在规划层面被明确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身份。”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相关人士说,明确“全国性”身份后,万州-达州-开州必将更好地发挥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转换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提供交通支撑。
打造3个“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
“双核”引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别于其他城市群的最大特点。如何便捷沟通“双核”、以“双核”带动其他节点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有很多落脚点,比如,《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率先推动交通出行“同城待遇”等。
在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看来,要实现《规划》提出的3个“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还需进一步提升城际间的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虽然市州之间的主要干道已基本畅通,但随着物流人流快速增长,公路等级、交通的便捷性需进一步提升。”他建议,构建城际之间多方式、多路径通道群,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织密高快速公路网,实施普通国省干线扩容提质。此外,提升交通枢纽的辐射带动力和运输服务质量,包括建设立体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推动跨运输方式和跨城的客运一体化发展。
“《规划》明确提出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成渝地区可抓住此机会补齐短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表示,以高铁为例,目前我省的高铁运营里程相对较短,与贵州、广西等西南省区都有差距。他说,《规划》着力补强四川的铁路、货运等短板、弱项,为成渝发展交通提供了追赶发展的机遇,四川需要建设以铁路为主、更加通畅便捷的多向出川战略大通道,支撑内陆对外开放高地。
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正在调整
成都地铁18号线的天府新站。
对标《规划》提出的目标,四川相关市州和单位已经有了思考和行动。
公路方面,四川高速公路建设正推进成渝高速扩容、遂渝高速扩容及一批川渝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将打造“双六+双八”省际高速公路通道集群。“按照‘强化成渝主轴、密实南北两翼’的思路,我们正在进行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相关人士介绍,将考虑新增布局一批川渝省际高速公路,进一步织密高速路网,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突出西向川藏通道和西部陆海走廊建设,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四川将力争开工建设G0611汶川至川主寺高速公路,全面推动G318川藏公路提质改造,并开展G4218川藏南线、G4217川藏北线国家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航空方面,作为“双核”之一的成都,正谋划提升国际航运服务水平,强化成都机场与全球枢纽城市直通互联水平,打造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构建“国内满覆盖、泛亚广加密、洲际深通达”高密度客货运航线网,逐步提升国际枢纽竞争力。
铁路方面,泸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智介绍,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的开通,把泸州带入“动车时代”。未来,渝昆高铁、蓉遵高铁、川南渝西城际铁路环线等多条高铁将在泸州交会,形成四向通达成都、重庆、昆明、贵阳、西安的1-2小时的高铁交通圈。“我们将全面构建高铁客运枢纽,奋力打造货运铁路大通道,当好川南门户。”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正牵头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将对轨道交通建设进行专门细化和落实。
成资间第一条快速通道将于7月中旬通车
成资大道
从成都市区出发,驱车行驶在成资大道成都段主线,道路已经铺设完成,两旁路灯矗立,沿途视野开阔,隔离绿化带景观优美,途经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后,再向东行驶12公里之后便可到达资阳。
7月中旬,这条全长16.8公里的成资大道,也是连接成都和资阳两地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将带给两地市民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新选项。
据了解,成资大道新建段起于机场南线,止于既有资三快速路与G321交叉口,由成都、资阳两市共同出资建设,其中成都段长约10.5公里,主线双向六车道;资阳临空改建段长约6.3公里,主线双向八车道。
“盛世花开”大桥明年5月通车
近日,眉山市彭山区岷江大桥建设(拆除重建)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据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目前,岷江大桥建设(拆除重建)工程下部桩基、承台、墩身已基本完成,转入上部现浇箱梁施工。
据了解,该桥两侧分别与滨江大道、在建环湖东路平交,建成后将打通彭山区城市规划“三心”“五片”中的岷江西侧老城区居住服务中心、北部教育行政文化中心与岷江东侧城市历史人文中心、城市生态旅游中心的联系。
据了解,彭山区新岷江大桥设计名为“盛世花开”,岷江大桥建设(拆除重建)工程预计总投资3.3亿元,重建后的岷江大桥为三塔斜拉桥,设计桥梁宽度32.5米,全长509米,7墩两台共8跨,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加人行道,车辆通行净高5米,人行通道净高2.5米,最高通航水位426.65米。建成后将连接岷江东西两岸,也将成为城区主干道,经长寿路通向彭祖山、黄龙溪及周边的交通枢纽。该工程预计将于2021年底全面完成现浇箱梁砼浇筑,力争2022年5月正式通车。
成德眉资四市共同发布倡议
协同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7月6日上午,在“极核引领 共享共建”创新资源市(州)行德阳专场活动中,成德眉资四市共同发布协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 区高质量发展倡议,推动成德眉资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产业共兴,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共同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产转型升级,促进高新区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共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努力培育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重点创新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推动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共同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创建国、省级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高新区间技术成果共享。共同建设高端技术创新平台。主动链接省内外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基础能力。 支持高新区企业联合建设重点(工程)实 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共同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促进高新区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增强,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品牌活动,营造双创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支持高新区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或专业人才市场产业联盟,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同 综合整理报道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