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02-18 17:01:06
责任编辑:杜艳
“自从村里开始发展茶产业后,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村子也不断在变化。”“家家住上新房,村里环境也巴适。”谈到村子的发展变化,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村民纷纷表示。
前锋村是全国“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又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从小山村到“亿元村”,前锋村上演了“变形记”。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做到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村党委书记付志洪介绍了前锋村的“致富密码”。
“钟情”茶叶 打开致富大门
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幅员面积14.98平方公里,距离县城4公里,现有茶园面积15000亩,辖9个村民小组,1642户5787人。早期的前锋村,和当时中国的很多农村一样,以种植传统经济作物为主。
“那时候,村里的地形适合种茶,再加上迫于生计,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种植茶叶,但是规模不大。”付志洪介绍,在当时,适宜的地形地貌和解决温饱问题是驱动当地村民种茶的直接因素。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前锋村村民也从中嗅到了商机。“采来的茶可以在县里卖,村里也陆陆续续来了茶商收茶。看到茶叶有市场,村里的人除了种粮食外,也开始种茶。”付志洪说,当时部分村民开始以种植茶叶,但受限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不通,茶叶种植分散,茶叶的收益并不高。
前锋村适时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茶产业,通过土地流转以规模化运营取代散户种植,并改良茶叶品种淘汰效益低的旧品种茶叶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新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感知到或许这就是破解收入“瓶颈”的绝好机会,眼瞅着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伴随喜悦的却是源于内心的不安。
都种茶,靠什么吃饭?土地可是命根子,流转了得行不?淘汰旧茶了,新茶卖不出去怎么办?
在前锋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争论就没停止过。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前锋村两委班子一次次入户做思想工作,为村民算“明白账”,甚至掏钱组织村民去发展较好的农村实地观看。
外地红火发展的新农村景象让村民纷纷转变观念,大家开始放弃玉米等低效益经济作物,转向种植效益更好的茶叶,流转土地给企业和合作社,以农户为单位入股,享受规模化经营带来的红利。
调结构、扩规模、改品种,前锋村抱紧茶叶“致富树”,围绕茶叶“做文章”,前锋村茶产业前所未有地蓬勃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村民们的收入也呈倍数增长,“钱袋子”越来越鼓。
寻求突破 走出绿色新路
茶叶产量规模上来,但如何在众多的“茶叶村”“茶叶县”中突围,又成了前锋村的一道难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品质茶叶需求在不断加大,绿色有机茶更受人们青睐。”付志洪早早地就发现了绿色有机茶叶的市场。“拓展有机市场、做强有机品牌,以前锋村特色有机茶叶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就这样,以特色发展产业,以产业助推增收的想法在付志洪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瞄准目标抢先机,撸起袖子加油干。2013年,经过考察论证,前锋村通过流转2000余亩土地,建设有机茶基地,并采取“公司+村委+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致力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村”。2014年,探索在村边沿的三个组流转山地、荒地建有机茶示范基地,带动全村茶园向绿色、有机转换,提质增效。2015年,村上又流转土地2300亩引进福建5个新品种建公司二号有机茶基地,打造“中国(前锋)有机茶第一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抢占先机提前谋划,前锋村绿色有机茶叶发展一下子步入“快车道”。“快”的背后,却也暴露出成本过高问题。不同于以往的化肥、农药,有机茶的施肥讲究“无公害”“无污染”,其成本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抛开成本不谈,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前锋村有机茶叶的发展速度。
2017年,按照“猪—沼—茶”种养循环模式,占地53亩,总投资4500万元的凤凰顶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该专业社养猪场配套沼气工程及有机肥厂,在保障洪雅县“菜篮子”的同时,将养猪场内废弃物进行复杂处理,经过处理的微生物及有机质成了有机茶的绝佳肥料,有机茶叶的成本每亩因此减少300-500元。
成本控下来带来的是收益和品质的提高,前锋村又把目光投向肥效高、技术先进的“大分子转小分子”有机肥。这种通过高温、高压将蛋壳、粪便等农村废弃物“变废为宝”。依托该技术,前锋村将形成“农村废弃物+有机肥+有机茶叶”种养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抢得先机拓市场,种养循环助发展,如今的前锋村,有3000亩茶叶基地分别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前锋村也被誉为“中国有机茶第一村”。
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再出发
进入新时代,未来走怎么样的路?怎么走?成了前锋村的新命题。
“‘融’才是出路,产业不‘融’、农业不‘融’,农村经济便没有活力。”付志洪说出了前锋村发展的关键:融合。而作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前锋村怎么融?和什么融?付志洪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前锋村生态环境好,产业底子好,知晓度好,基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最合适不过。”
付志洪的想法有迹可循。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兴起,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农村借机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村”“文化村”。而前锋村无论从地理区位还是生态环境来说,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为了不在全国乡村旅游潮流中“掉队”,前锋村也瞄准“农业+旅游”着力探索农旅融合发展。
2018年,前锋村成立乡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闲置农房盘活,用来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前锋村对接成都一家设计公司,以管理技术和150万资金入股与乡怡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全村按照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进行打造,其观光大道、民宿已修建完毕。“打个比方,我们把农业和旅游比作两根绳子,只有把它们拧到一起,那么这根绳子要坚固的多。”付志洪形容道。
农旅融合在前锋村发展的风生水起,作为以茶叶为优势产业的前锋村,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进行三产融合迫在眉睫。
在当地,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四川省雅雨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地消化本地茶叶,利用先进工艺进行加工,并通过企业品牌对外销售,这种“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发展模式,带动了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及优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效益,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们的收益。
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民宿......“遍地开花”的农村新业态,彻底让前锋村焕发出了生机,日子也过得蒸蒸日上。2021年,前锋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2 元;荣获四川省2020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获评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未来的前锋村,不只是特色产业‘亿元村’,还是百姓富裕村,生态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前锋村大有可为。”付志洪相信,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前锋村会“更出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兴旺,发展才有动力,增收才有保障,乡村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前锋村连片的茶园与村民们如今脸上的笑容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个村子产业的打造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动村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真正调动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离不开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引导广大村民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本村的闪光点,充分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种植生产具有本村特色、令人感到自豪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走向省内外市场。
前锋村在谋划产业发展中,踏出了关键且重要的一步,就是首先抓好当地党员创业者、致富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依靠他们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村民逐步认识到区域农业品牌建设的好处并积极参与其中。相信未来,依靠特色茶产业和“领头雁”,前锋村还将摸索出一条更宽广的发展之路。
来源 | 蒲训训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燕利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