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仁寿:答好“三个问题” 擦亮产粮大县金字招牌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03-08 11:35:43

责任编辑:雷尧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3月初,气温回升,走进仁寿县广袤农村,比万紫千红开遍的胜景更让人觉得充满希望的,是田间地头勃勃生机的“春耕图”,农民们播下春天的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


近年来,仁寿县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来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担当,通过答好“种哪里”、“谁来种”和“怎样种”三个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2021年,仁寿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4.0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5.41万吨,有力擦亮了全国产粮大县金字招牌。


“种哪里”
空地用起来 基础好起来


在虞丞乡冒水村,党员志愿者助力春耕生产。.jpg

在虞丞乡冒水村,党员志愿者助力春耕生产。


3月6日,在仁寿县虞丞乡冒水村一柑橘地里,农技人员正在向村民讲解果树下套种玉米的注意事项及技术要领。同时,为及时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该村党员志愿者们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抓农时,助力春耕生产。


“我们家有两亩果树,从来不晓得还能在果树下种粮食。”冒水村2组村民谭琼仙说,“现在学到了一门新技术,利用果树里的空地,每年就能获得更多收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近年来,虞丞乡积极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发展科学种植,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推广实施果树套种模式,实现一亩多产、使土地效益最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虞丞乡属于山区乡镇,柑橘种植面积规模较大。今年,我们积极行动,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紧盯粮食扩种、增产,在柑橘行间套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虞丞乡党委书记凌涌表示,下一步,该乡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种植粮食和蔬菜,实现种满种尽,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


聚焦有地种粮、破解“种哪里”问题。仁寿县坚持“低效腾退、高效间种、经果上山”原则,2022年计划腾退低效经果作物10000亩,推广粮经复合种植33.49万亩。


同时,该县大力推行“旱改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使昔日分散的小土块整合成了大土,坡土变成了平土,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地里,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率。


“谁来种”
引进大户 规模化种粮


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的粮食种植基地。.jpg

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的粮食种植基地。


“小麦现在长势良好,马上我们就要开始在麦田行间套种玉米了。”3月7日,在位于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的四川省棉麻集团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介绍。只见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竖立在田间的一个个黄色防虫板保护着小麦的生长。


“我们在2021年引进四川省棉麻集团,在棚村村、花园社区、三溪社区共流转土地4000余亩,打造标准化的粮食生产基地。”珠嘉镇党委书记杨志勇介绍,当地农村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在家乡的年迈村民守着土地劳作一年却收获甚微。经过走访群众、实地调研、民意调查等,该镇决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招引业主,发展粮食规模化、现代化种植,让村民以土地为“资源”,持续获得分红收入,增加收入。


目前,珠嘉镇共流转土地7000余亩,引进4户种粮业主,同时培育当地种粮大户22户。


汪洋镇人民社区村民正在播种玉米。.jpg

汪洋镇人民社区村民正在播种玉米。


“这几天的天气好,每天有20多位村民在播种玉米和盖地膜。”今年初,汪洋镇人民社区业主秦嫡在人民社区集中流转土地230亩,通过土地整理后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汪洋镇通过引进业主,先后流转土地9200亩,催生了2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一直以来,仁寿县积极创新,多途径吸纳“种粮力量”,不仅招引中粮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还探索集体联合、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引领等种粮模式,全力解决农村无劳动力种粮问题。


“怎样种”
推广新技术 培育新农人


3月7日,在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的一个家庭农场里,村民们正在给刚移栽的玉米苗盖土。.jpg

3月7日,在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的一个家庭农场里,村民们正在给刚移栽的玉米苗盖土。


“我们马上就要完成100亩土地的玉米苗移栽工作了,等到6月,还会在玉米行间套种大豆,明年再加入小麦种植,让每一块土地都不‘空闲’。”3月7日,在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的一个家庭农场内,业主李诘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轮作种植技术。


在玉米苗移栽现场,3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相互配合,认真工作。他们两人一组,一人拿着育秧盘,一人拿着插秧器,在覆好的地膜上,把玉米苗丢进插秧器,轻轻一按,就能成功栽种。


“在小麦和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每年可以额外收获200多斤大豆。”李诘说,自己种植的并不是像传统轮作模式中种植的普通玉米,而是更受市场欢迎的甜糯玉米,能让土地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怎么种’的问题,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不仅创新种植模式,推广玉豆复合种植、“麦玉豆”三熟轮作种植,还推广前沿技术,推进全程机械化、服务智能化、作业标准化。同时,引进专业人才,与中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仁寿县粮油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来源丨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