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春天里丨他们攻坚克难 激发奋进力量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2-03-11 14:50:02

责任编辑:韩璐


编者按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眉山,也带来了大批“高精尖”人才。他们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对于眉山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蔚则事业兴。这些新时代专业技术型人才植根于东坡大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工作岗位和生产一线,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用执着的意志、精湛的技艺与乐于奉献的精神,推动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服务支撑,激活了眉山产业创新的“一池春水”,为眉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


宋茂强:

勇攀技术高峰 创新驱动特色产业


“机械行业的设备和技术都不断在更新换代,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加强学习进步。”3月10日,在四川丹甫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丹甫)生产车间,正对设备进行巡检的四川丹甫质检部质量工程师宋茂强说道。


宋茂强在生产车间进行零部件检测。


宋茂强自小对机械着迷,上大学时选择了与机械相关的专业。2009年毕业后,怀揣着对机械行业的一腔热爱,宋茂强从老家乐山来到青神县专营机械生产的四川丹甫公司工作。见习半年后,凭着优异的表现,宋茂强竞聘加入了环境试验设备工厂设计所,参加冰柜冰箱设计开发工作。

凭借不懈的学习和进步,工作13年来,宋茂强肩负着质量检测、计量器具、管理性能实验室等多重重任。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好表率,团结带领同事从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到业务培训、制度执行,层层落实,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业务水平,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他坚守生产一线,秉承“工匠精神”,刻苦钻研,勇攀技术高峰,反复拆装实验近1000回,将阀板泄漏率降低到5%以下,解决了公司主打产品压缩机长期异常泄漏问题;为延长压缩机使用周期,他反复研究、设计、调试,画的设计图纸装满了整整三大箱,最终将压缩机故障下线率大幅降低;他和同事借鉴、引进云管理系统,将自动线生产效率提高了22.2%,实现每小时多生产压缩机100台,为公司每年节约生产周期成本达500万元。

在平凡的岗位上,宋茂强用踏实肯干、勤奋吃苦的精神书写了一张张可喜的答卷:先后设计开发4款冷冻柜、5款展示柜、9款冷冻冷藏柜,为中央空调设计制冷、风管、水路系统等,由他主管的项目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个人也先后获得“眉山市劳动模范”、企业“丹甫优秀党员”“优秀技术精英”、四川省第八届劳动模范等荣誉。

面对荣誉,宋茂强谦虚地表示, 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对自己的提携帮助、团队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与共同拼搏。“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公司、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他说。



2


张其圣:

研究泡菜15载 科技创造“真金白银”


眉山是“中国泡菜之乡”,泡菜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东坡泡菜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以“泡菜”为主研方向的科技工作者们。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泡菜研究院)负责人张其圣便是其中一员。


在实验室忙碌的张其圣。


这些年,张其圣和团队致力于研究泡菜微生物菌种等问题,整合技术、制定方案,用科技手段还原老坛子味道,为眉山泡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产品创新和技术支撑。

2007年,张其圣来到眉山从事泡菜研究,一干就是15年。他是泡菜的“守护人”,也是日复一日坚守的科研人员。每次新产品研发,历时数月,光产品发酵就要进行上百次实验,2小时一大检查,20分钟一小巡视,5分钟一微观察……看似简单的泡菜实则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细心呵护”。

这些年,除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线和成熟产品外,他所在的泡菜研究院还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探寻各种方法、途径。张其圣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先后承担、实施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家行业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专利151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制修订标准10余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去年,他还被评为2021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技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通过生产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张其圣介绍,这些年他和团队针对泡菜产业手工作坊式生产、品质不稳定、难以产业化等问题,突破了双高菌剂制备瓶颈,率先系统解析了典型四川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态分布,发现“稳态发酵”现象并加以应用,为实现我国传统泡菜的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渗香加工泡菜技术、直投式乳酸菌制备技术……泡菜研究院集中行业优秀专家学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泡菜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题,成为东坡泡菜的“最强大脑”,还帮助“一小碟”泡菜端上全国乃至全球的餐桌。

“好奇心是做科研最原始的动力。” 手拿正在研制的菌株、穿着白色试验服的张其圣表示,未来,他和团队将继续做好泡菜研发,争取再过5年,借力工业化做出标准、稳定的同质泡菜。



3


张钦:

研发产品无止境 小产品实现大作为


3月9日,天朗气清。走进眉山中车紧固件公司,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车间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一旁的实验室里,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张钦正在MTS高频疲劳试验机前忙碌着。“我正在进行风电装备领域用紧固连接技术的实验研究。”张钦说。


张钦正在查看产品。


今年31岁的张钦,是眉山中车紧固件公司技术研究组组长、资深设计师,主要带领公司技术研究组开展环槽铆钉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他的多个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铁道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AT世界建筑设计与技术北极星奖等奖项。

他说:“学技术、做技术,用技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我的梦想。”

产品研发之路,从来都是遍布荆棘与挑战。作为技术研究组组长,张钦坚信他和他的团队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攻坚克难。

客户提出不锈钢材料镦锻时易拉伤、铆接时工具易粘料影响铆接寿命等痛点,张钦带领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不锈钢环槽铆钉产品研发工作;

客户提出国内没有环槽铆钉技术上桥的先例,要开展相关性能验证试验,合格后才能上桥安装,张钦带领项目团队,分成三组,通过五天四夜的奋战,每组实验测量数据上万个,最终克服了难点,向客户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客户提出实验室数据不能完全与现场施工工况一致,张钦带领团队成员奔赴河北省秦皇岛市,顶着零下10度的海风,在冰冷的大型桥梁钢结构构件上,用6天时间完成了上千次的实验模拟,最终证明野外施工试验数据与实验室数据一致……

提起秦皇岛那次高强度的实验,张钦笑着说:“现在回想起来,也不觉得辛苦,唯一的感觉就是当时挺冷的。”

产品研发没有尽头,为了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张钦带领团队完成了桥梁钢结构领域专用的大规格、高强度、系列化环槽铆钉的研发工作,并首次将环槽铆钉连接技术应用到钢结构领域,创造了该领域的多个第一,促进了钢结构领域的连接技术进步。

2021年,张钦带领团队成功将环槽铆钉连接技术应用到风电装备领域,“当前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政策,我们肯定要积极响应。”张钦表示,“今年已申请了《拉铆连接技术在风电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车集团重点项目,我们力争将环槽铆钉连接技术在风电领域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国家的双碳政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徐开辉:

创新技术添动能 提质增效促发展


3月10日一大早,徐开辉已在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为)的生产车间内,例行检查药品的生产情况和质量。“我们技术部的人员要经常来查看生产线,实时掌握生产情况,方便及时优化、提质增效。” 徐开辉说。


徐开辉(右一)在车间查看和指导。


徐开辉是四川国为副总经理,同时他也是该公司技术部的负责人。在四川国为落户眉山后,徐开辉便从成都来到眉山组建技术部,将公司研发部门的研发成果产业化。“研发部门将药品研发出来申请获批后,就需要我们技术部做生产转化,以便车间能实现生产。” 徐开辉介绍。

2020年6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症状和体征的塞来昔布胶囊获批,在得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将开标,徐开辉带领技术人员对照该药品的工艺特点,加班加点地优化生产线,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同年8月,该药品成功进入国家集中采购名单。

随着订单量的增多,生产线的产能逐渐跟不上市场需求。“当时公司面临两种困境,一种情况是产品生产线的产能不够,急需优化。另一种是面对新药的生产,很多员工对生产流程不熟。” 徐开辉回忆道,“生产线产能不足,那就优化生产线,员工工艺不熟练,技术人员就对每个员工进行培训。”

在徐开辉看来,攻坚克难是技术人员必备的品质。只有尽责、踏实、沉稳、锲而不舍,才能走出一路精彩。一边组织技术人员对生产线进行再次优化,一边对员工进行培训,徐开辉忙得连轴转,吃饭和休息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车间。一番努力下,公司按时给客户交出了高质量的药品。

企业在增加产能不减质量的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徐开辉带领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改进药品生产技术。“我们进入国家集中采购名单的3种药品,在去年已经完成了技术改进。” 徐开辉介绍,“2021年,公司共生产成品药1.2亿粒/片,销售额在2亿多元,因为技术改进后,生产成本降低了1000多万元。”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生产力的开拓者。徐开辉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技术部门建设,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采访后记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自己所做的工作,都赋予了极高的热情和拼劲。

如今,在眉山这个“制造强市”的“大舞台”上,正活跃着一群像宋茂强、张其圣、张钦、徐开辉这样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刻苦钻研,致力于技术改进和创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助推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前,眉山正向着 “制造强市”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引进和培养一批人才,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打造一批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有关部门要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制度,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引导和推动更多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成长成才空间,推动各行业劳动者向技术人才转型,为眉山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 罗思源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