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2-10 08:03:45
责任编辑:雷尧
2月8日上午,天气阴,但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内却热情似火,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重要回信精神,在全社会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由省文明办主办、四川广播电视报承办的“德耀巴蜀 模范讲述”四川省先进典型事迹基层巡讲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道德模范巡讲活动现场合影。
榜样们讲述了怎样的感人故事?带给人们怎样的力量?观众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跟随记者一起去现场看看。
典型事迹 感人至深
活动现场,“中国好人”、第七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巴中市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理事长张彦杰首先上台,以《实现孩子们的读书梦,就是我的使命》为题,讲述了她创建爱心助学组织“巴中市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和从事公益事业27年来的故事。
“27年的无偿爱心助学生涯中,我经历了十年两次患癌、扶贫助学途中遭遇严重车祸、未能为父送终的彻骨之痛……但看到孩子们走出大巴山,用知识改变命运,我懂得了什么是幸福的真谛,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张彦杰在讲述中几度落泪,直到今天,她仍然奔走于大山之中帮扶贫困学生。
“我一直记得父亲告诉我的话:‘做好事不留名,不要到处去宣扬,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第二位讲述人盛恩利是我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也是“中国好人”、第七届四川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从保家卫国的铁血军人到真心真情的光明使者,从忠诚坚毅的人民战士到舍生忘死的“水火英雄”,“退伍不褪色”这五个字一直印在他的心中。他在群众有危难时多次挺身而出,用15年党龄、24年基层工作书写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20多年来,他救过五次火、从水中救过三次人,是群众心里的“水火英雄”。
随后,第七届四川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谢芳,“四川好人”、第七届眉山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袁春梅也讲述了她们的故事。榜样们的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会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榜样力量 催人奋进
一位位先进典型近在眼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有不平凡的举动,激励着更多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活动结束后,国网眉山供电公司职工罗思怡久久不能平静。“几位道德模范分享的故事,各自有特别的闪光点。作为一名女性,三位女模范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不论是关心残障儿童,还是给留守儿童带去陪伴,又或是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罗思怡表示,今后她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小小的善意或许有一天能够回馈到自己身上。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社会有些冷漠,其实不然。”罗思怡在与记者交谈中,讲述了她身边的一件暖心事:在她的小区微信群里,一居民转发了一则限号通知到小区群里,提醒大家注意安排车辆出行。“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也反映了身边人乐于助人的善举。”罗思怡说,她会向这些榜样学习,多去帮助他人。
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彭山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曾泰霖。“作为一名基层新闻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做好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他们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去帮助更多的人。”
榜样声音
我将继续发扬奉献精神,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要他人需要,就尽力相助,同时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这就是我,一名党员,一名普普通通的电力员工对自己的要求。
——“中国好人”、第七届四川省“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国网眉山市彭山供电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盛恩利
每一次的宣讲都是对我的一次鞭策,每走到一个地方,都非常希望能用我的故事去带动更多的人崇德向善,让他们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希望帮助过的人能一代接一代地将火炬传递下去,做传递爱的火炬手,将“好人故事”传递到千家万户,让“好人精神”走进市民心坎里。
——“中国好人”、第七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巴中市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理事长张彦杰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人撑把伞”。作为三个残疾孩子的母亲,我会用自己的切身经验,为更多残疾孩子的家庭送去帮助。当把眼界放开、胸怀打开,把对自己孩子的小爱变成对社会的大爱,收获的将是更大的快乐。
——第七届四川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成都崇州市智残协会主席谢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后,我也会持续将好的读书理念和习惯传递给社会,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更高质量地推广开展,带动更多人好读书、读好书,让青少年充分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川好人”、第七届眉山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袁春梅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后,淅淅沥沥的小雨落下,我询问一位同行,能否搭个便车,他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一路前行,到了他的目的地时,却没有停下,而是一路将我送回了报社。“这里不好打车,而且刚刚采访对象所说的‘多伸出手去帮助他人’,我现学现用啦!”他笑着说。
小善渐而大德生。从这件小事,让我更加确定: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已成为时代新风尚。道德之长、思想之光、精神之美,必将升华为眉山这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而生生不息。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一群好人温暖一座城。一群好人,满城新风。正如张彦杰所说,希望大家都能争做传递爱的火炬手,代代相传,引领一座城市塑造崇德向善的道德新风尚。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欣谚/文 杨槐/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