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点赞!眉山这家智能工厂的“零碳”之路→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10-10 15:32:06

责任编辑:卫琳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位于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的四川天府江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府江东)每年科技投入60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4%。依托产品创新和科技驱动,近年来,该公司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质量诚信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今年3月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近日,又被中国节能协会授予I型五星零碳工厂,成为全省首家本土“零碳工厂”。

W020231009574452164053.jpg

日产光纤超3万公里

产品直径误差±1微米……

在这家以生产通信光纤、室内外通信光缆

架空导线等为主

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电力、通信运营商的公司

记者真切感受到它的“智造”实力

↓↓↓

科技引领高质量产品

光纤是光通信信号的传输载体,也是天府江东的核心产品。

当天,在该公司全自动生产的光纤车间里,一根根直径180毫米、长3米的光纤预制棒,在超过2000℃高温熔融下发出炫目光芒,经过拉丝塔后,变成犹如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

“拉出的光纤,每根直径只有12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该公司综合部经理唐毅介绍,光纤拉丝是一门高技术活,难点是既要保证把光棒的包层和芯层等比例拉成头发丝粗细的纤,又要保证直径180毫米的光棒以每分钟3000多米高速拉丝时不断纤。

W020231009574451593407.png

记者现场看到,产品精度控制主要由电脑智能自动化设备完成。

“整套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误差控制在±1微米,这在国内同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公司光纤生产部负责人赵傢锐介绍,公司采购了全套国际先进的光纤全性能检测控制仪器,光纤车间采用全自动化生产,但为了确保高速拉丝时不断纤,公司还有专业工程师对生产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光纤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高品质的光纤背后,是100多人的研发团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的结果。

“我们的研发队伍目前拥有高级工程师和博士15人,中级职称人员54人。”唐毅介绍,该公司的研发经费长期保持在6000万元左右,研发团队完成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创新,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产业链。依托产品创新和技术驱动,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及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70项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

“双碳专班”带头节能减排

天府江东主营通信生产,产品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能耗,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该公司成立了双碳专班,发挥行业带头作用,助力全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

为了节能降耗,天府江东自建了能源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对每个工序进行监管和分析。

“如果出现了异常能耗,我们的能源管理平台就会直接显示,方便我们迅速找到问题所在。”该公司设备管理员汪安顺介绍,目前能源管理平台已覆盖全公司的所有生产车间和生产线。

不仅如此,天府江东还开展拉丝冷却、浇铸钢带吹干节能改造,建立集中供料系统、冷冻机热回收等节能项目,助力企业今年碳排放强度较2022年同期下降15.27%。

今年7月,该公司获得了全省首张本土企业零碳工厂证书,该证书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进行审核,并由中国节能协会认可授权的专业认证机构认证签发。

“零碳工厂”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生产、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照二氧化碳当量(CO2e)计算,在尽可能自主减排的基础上,剩余排放量实现由核算边界外的减排项目清除,和(或)相应数量的碳信用抵消的工厂。要成为“零碳工厂”,需要在节能措施、废物处理措施等多方面达到考核标准。

“在双碳专班牵头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绿色体系制度,积极进行碳抵消。”唐毅介绍,“零碳”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碳排放,而是通过碳减排、碳抵消等措施,抵消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碳排放。

他坦言,此次“零碳工厂”的创建,是眉山天府新区加快光伏、储能等绿色优势产业建圈强链,聚力打造“零碳产业园”示范的一次有效实践。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全员绿色发展的意识,接下来,天府江东将在零碳上持续发力,促使产业绿色转型,用绿色“领衔”发展,用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而不懈努力。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莉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