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2023,永丰村巨变的“永丰密码”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12-27 23:16:34

责任编辑:雷尧


“大家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12月26日9时许,当记者走进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采访时,遇上一场“热气”腾腾的主题教育学习会议在村会议室进行,60余名党员齐聚,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的带领下,集中学习近期各级有关主题教育的相关材料和指示精神。


而在村委会院坝一侧的卫生室里,记者所见同样热度不减,多名看病的村民,将村医周良伦紧紧围绕,依次有序看诊、开方、取药。


同时段,永丰村讲解员胡美新也十分忙碌。她正带着外地游客,行走在永丰村内的“网红”打卡点高标准农田、荷花池、“丰收里”等地,讲述着关于永丰的故事......


从思想到行动,从田间到心间,永丰村人忙碌的背后,正是“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的真实映照,更是即将过去的2023,永丰村人的精彩答卷。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首站就来到永丰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他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这段农田间的牵挂,把人民领袖和永丰村紧紧连在一起。一年多来,永丰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各级党委要求,胸怀“国之大者”,在“守好地、种好粮、增好收、看好病”的“永丰密码”上发力,全力写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从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守好地
筑牢“耕”基   端稳“永远丰收”饭碗


隆冬时节,走进永丰村,稻田与村落相映成趣,远远望去翠绿铺满大地,阡陌纵横,绿道旁,田野间,村庄里,乡村大地处处是景。而这份新景也为永丰带来了新生活,增添了新魅力,焕发了新价值。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我们永丰发展不变的底色。”给党员分享完主题教育相关会议精神,李雪平又赶忙穿上写有“巡田员”的红色马甲,走进田野开始巡田。严格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力以赴守好每一寸良田好土,确保“一寸都不能少”,这样他的心里才会踏实。


永丰村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种粮大村,该村共有耕地面积6560亩,其中,用于种植水稻的有6000多亩。


12月27日,隆冬时节的永丰村高标准农田一片绿色。.jpg

12月27日,隆冬时节的永丰村高标准农田一片绿色。


如何在守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做好加法?


“我们今年新增耕地240.75亩。”李雪平欣喜地告诉记者,这200多亩耕地对于平坝地区确实来之不易。今年年初,村两委召开会议,动员鼓励群众,将闲置房屋按照自愿原则进行腾退,并借力林地整理、果园退出、坟墓搬迁等方式,多条腿走路,一分一厘的增加耕地面积。“每增加一亩耕地就意味着我们村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固了。”李雪平说。


有了耕地,还要有良田?在李雪平心里,守好地不仅是做好加法,还要做好质的提升。对于永丰村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主要抓手。作为成都平原的粮食主产区,永丰村高标准农田基础好、底子厚,让永丰村原有高标准农田向“高”攀登,这是永丰发展的题中之意。


李雪平指着村委会不远处收割水稻后种满小麦、蔬菜、川芎、泽泻的高标准农田说,“这片高标准农田我们按照100米×100米,15亩一个田块进行土地整理,修建了2条宽3.5米、长4000米的作业干道和6公里的灌溉排水沟渠,修葺了每个田块之间的作业便道,为农田耕作、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截至目前,永丰村已有高标准农田3340亩,其中集中连片规模1500多亩,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300亩。


种好粮
坚守“粮”心  让“天府粮仓”装好粮


与耕地一起融入沃野的,还有永丰村人种好粮的初心。


刚忙完对麦田管理的“90后”新农人曾利,趁着“农闲”赶紧参加各种培训给自己“充电”,学习种好粮的理论知识,好在他家流转的1500亩良田上“大显身手”。


眼下虽是“冬闲”,但他耕种的1500亩良田却没有“闲”着,而是种植有小麦、青菜、川芎、泽泻等,通过“稻—菜—菜”“稻—药—麦”三季轮作的粮经复合模式,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曾利出身农家,作为土生土长的永丰人,他对粮食有种特殊情感。在他的印象中,父辈常年在田间劳作,深知“锄禾日当午”的不易,那份艰辛让他对种好粮格外笃定。怀着对粮食的敬畏之心,2021年,从部队退役回来一直从事植保无人机服务的他,因遇到父亲生病,便正式接过了父亲的种田接力棒。


去年6月8日,曾利在村委会现场近距离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我和在场的其他村民一样,心情无比激动。”曾利说,总书记关于“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示,让其倍受鼓舞。


作为新时代种粮人,在曾利看来,种好粮的关键在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曾利牢记总书记嘱托,依托高标准农田,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如今,曾利的农田内早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从智能育秧到翻耕土地精量条播,从无人机植保田间管理到成熟收割,均采用机械化操作,连收割机都是连收割带脱粒扬尘,一体化完成。


12月26日,动车行驶在永丰村高标准农田上的高铁上。.jpg

12月26日,动车行驶在永丰村高标准农田上的高铁上。


“现在种田越来越有奔头啦!今年我又从村上新流转了80余亩腾退的农田种优质水稻,水稻亩产达800多公斤,比去年增产100多斤,直接增收就在20万元以上。”曾利告诉记者,最近他又计划出资70万元,购置一套育秧流水线设备,继续节本增效,让种粮变得更轻松。


像曾利一样的种粮大户,在永丰村有5户。“我们村在四川率先实现水稻‘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这为我们村种好粮奠定了坚实基础。”李雪平说,今年村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水稻平均亩产从去年711公斤增至780公斤。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这个增产数据是对种粮人最好的回应,也是对总书记视察永丰时说“永丰这个名字好,永远丰收”最好的诠释。


增好收
借势发力  让永丰“网红”变“长红”


作为眉山重要的“米袋子”、产粮宝地,永丰村凭借优良的“先天条件”,迎来了资源的聚集,项目的聚势和发展的聚能,永丰经济发展也迎来新一个春天。


如何抓住总书记视察永丰村这个前所未有的流量密码,让永丰“网红”变“长红”?


永丰村的答案是壮大集体经济,只有把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才能节节攀升,土地上的潜能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红利。


一年多来,永丰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中,“跳出乡村看乡村”,在思路上创新,选准新的赛道,先后与中储粮、中粮、国药太极、同仁堂等央企、国企以及本地泡菜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稻、药、菜”精深加工合作,加速片区农旅开发。


今年6月8日投用的“丰收里”综合服务中心便是重要例证。记者到永丰村采访当天,冬日暖阳,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村内游览田园风光,在“丰收里”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旁边的“永丰食堂”内品尝可口的农家饭菜,既满足游客需求,又充实了村集体经济。


李雪平介绍说,“‘丰收里’是村内重点打造的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集体经济发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为民服务中心。”


记者在“丰收里”了解到,集体经济发展中心包含永丰供销社、永丰商贸公司、网上直播间等,为永丰大米等农特产品提供一个更好的销售平台。游客集散中心布局了农耕文化大讲堂、图书阅览室以及研学、休闲等功能,让市民游客来到永丰村有吃的、有玩的,更好地留住游客。而为民服务中心,则布局了邮局、快递站、超市,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享受日常便民服务,让大家的生活更便利,与外界的联系更紧密。


除了打造综合体,永丰村还围绕“农耕”文化、植入“旅游”元素,通过资源整合,开发多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观光路线。“现已重点形成了一田、一池、一站‘重走感恩路’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成功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与农旅观光有机融合。”李雪平表示,村上将农业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向种植要效益、向旅游要经济,农文旅三方联动,带动村民鼓腰包。


12月26日,一群鸽子在永丰村飞翔。.jpg

12月26日,一群鸽子在永丰村飞翔。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走进该村参观、调研、考察、学习的来客已突破30万人次。


“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了1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1倍。”李雪平高兴地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去年的2.9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万元。


巨变中的永丰村,也吸引了在外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永丰村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28岁的王诗奇从去年7月返乡,现已是村上后备干部。“回村发展,心也安定了。既能与父母一同经营农家乐,又能把村上事务处理好。”


来到村上工作,王诗奇积极参加村内事务,下去走访、政策宣传、会议筹备、接待讲解……事无巨细,她都尽全力做好,今年7月她还正式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看好病
就近就医  后顾无忧生活甜蜜


永丰村民生活幸福的体现,不仅需要腰包鼓,便利的看病就医也是重要一环。


12月26日上午,永丰村8组村民陈学芬与同组的肖惠彬相约一起到村卫生室找村医周良伦看病拿药。“我有多年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以前到镇卫生院看病拿药,来回要半天,现在到村卫生室就行了,从家里到这里走路不过10分钟。”陈学芬告诉记者。


上午是村卫生室最忙碌的时段,卫生室来来往往的病人,很快将村医周良伦包围,这种情况,每天都会“上演”,周良伦也早已习以为常,一边在电脑面前输入病人信息,一边咨询病情,看病、开药、在电脑上进行医疗报销等。


12月26日,周良伦(左一)在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jpg

12月26日,周良伦(左一)在村卫生室为村民看病。


“每天上午8点开门,一天多则近20名病人,少则七八名。”周良伦说,一般情况下,要把病人看完,至少是12点之后,下午看完病人,他就和村上医疗服务团队下乡为村上395名高血压患者和140名糖尿病患者“送医上门”。一个季度1次,一年4次,同时还要为失能老人开展“健康敲门行动”。


当天是星期二,眉山市中医医院还派了感染科的主治医师李兰和护士赵苑希来到现场,帮助周良伦坐诊,协助处理相关事宜。从去年7月至今,眉山市中医医院每周二、四都轮回派科室医务人员到现场协助坐诊。截至目前,已分别派出医生和护士100多人次。


作为永丰村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周良伦1998年从卫校毕业就回到村里工作,如今已在当地行医25年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有一天还能有机会近距离见到习近平总书记。


令他特别感动的是,去年6月8日,总书记在离开时还特别向他致谢,“总书记走向卫生站门口时,还专门回头对我说‘谢谢,乡村医生们辛苦了’,这让我觉得十分温暖。”


一年多来,村卫生室的变化,他也历历在目——药品种类更齐全了,村上添置了心电图、牵引针、牵引床等新医疗设备,大医院也派驻医生来轮回坐诊,并与成都和眉山的大型医院建立了远程诊疗渠道。“这些变化,是对村卫生室进一步满足群众就医最大的支持。”周良伦说。


如今的永丰村,一边是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抬头见田的生活热土;一边是创客空间、共富市集,增收致富的丰收摇篮;另一边是群众在家门口就医看病,生活幸福的卫生阵地......


如今,“守好地、种好粮、增好收、看好病”,夏日“茂林修竹、美田弥望、水清稻香、白墙黛瓦……”充满幸福图景的“永丰密码”,如“星火”燎原辐射眉山各地,全市上下正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三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乡村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发力,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大美画卷,正逐渐在眉州大地变为现实。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永亮 王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