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办实事暖民心 眉山扎实推进20件民生实事”系列报道⑨丨步履铿锵稳步前行 谱写教体为民华章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01-19 08:28:25

责任编辑:雷尧



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和谐之要、民生之基。


2023年以来,我市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聚焦全市教体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民生问题,实施强有力的惠民举措,办好教体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教体事业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全市教体事业呈现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


增加优质学位10980个 校园新气象传递教育温度


装备完善的功能室、标准化的体育场、拔地而起的教学楼……1月8日,冬日暖阳,记者走进东坡区去年9月新投用的齐通小学(远景校区),目之所及是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耳之所听是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的是翰墨飘香的浓浓文化氛围。


1.jpg

2023年建成投用的苏洵小学景贤校区。


眼前这所高规格、高标准、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是我市破解学位紧缺和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快教育扩容提质,提升教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成为我市教体民生关注的焦点。


过去一年,我市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水平,积极实施教育资源扩容行动,聚焦群众入学需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充学位供给,全速推进新建续建教育项目,一大批学校建成投用,力促学生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新(续)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0所,其中建成投用13所,新增学位10980个。“去年,我们超额完成了新(续)建学校的民生实事任务,学校的建成,学位的增加,有效提升优质学位供给能力,提高办学、办园条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教体局计财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将接续发力,再接再厉,加强学校新(续)建力度,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就学需求。


2.jpg

2023年建成投用的仁寿县钟祥镇幼儿园。


除了新(续)建学校外,我市还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资助、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下足深功夫,让群众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真正传递教育温度,提升群众幸福感。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13所,减免10497名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孤儿、残疾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学前保教费,为3.36万名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和营养膳食补助,向9612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生按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为2.71万名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提供经费保障。


落户“高精尖”学校 赋能教育强市“含金量”


近日,在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近千名工人正在各个环节紧张施工。据悉,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000亩,将建设新技术研发与技术中试平台、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东坡书院)、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等,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眼下,项目综合科研楼已实现主体封顶,北食堂主体已竣工,1号2号科研中试平台正在主体施工中。


除了正在建设的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外,另一所“高精尖”学校——眉山天府学校小学、初中部的投入使用,成为我市去年教育界的重大喜事,已在去年9月秋季学期迎来首届开学。


4.jpg

孩子们畅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悉,学校是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与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合作共办的一所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十二年制公办学校,占地面积338亩,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小学36个班,初中36个班,高中60个班;除了建有游泳馆、风雨操场等外,还修建有可满足国际冰球联合会规定要求的室内冰球馆。


“学校按照清华附中本部的教学育人模式进行管理,管理团队由清华附中本部派出,首批招聘教师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高学历人才。”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清华大学和四川省在教育领域省校合作的重点项目,项目的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助推眉山加快融入成都、引领同城化发展的步伐,为眉山教育强市加码赋能。


加大全民体育投入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民健身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观念。要让群众动起来,离不开体育设施的建设。家住眉州大道的周朋是一名资深篮球爱好者,每天晚上7点至9点,趁着附近篮球场免费开放的契机,他都要与球友们打一场友谊赛,用运动结束活力满满的一天。与周朋一样,在我市新建的全民健身场地上,人们踢足球、打羽毛球、跑步、跳绳……忙得不亦乐乎。


1月9日,趁着暖阳,在东坡区尚义镇英勇社区,居民罗碧群与邻居相约到家门口的体育公园进行体育锻炼。“从没有想过家门口就有体育公园,锻炼设施齐全,跟住在城里一样。”罗碧群一边锻炼身体,一边高兴地说,这样的体育场所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


罗碧群口中所说的体育公园是我市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精心修建的社区体育公园。该体育公园内设置有体育广场、儿童活动、竹林游乐等体育健身设施,分为AI智慧跑道区、综合锻炼区、儿童游乐区、竹林休闲区4个区域,色彩艳丽的塑胶篮球场、崭新的儿童娱乐设施、各式各样的老年健身器材让人眼前一亮,成为社区居民和周边群众健身活动的“打卡地”。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关人民健康、事关国家发展大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大力度进行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眉山奋力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仅2023年,全市新建体育公园7个,新增体育场地41.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实施乡村振兴体育健身样板村项目13个,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18个,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赛事1237场次,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420人次。


竞技体育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我市还举办东马、仁马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237场次,承办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等省级以上赛事活动14场次。与此同时,我市代表队还在省四届全运会上获9金3银、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获32金28银44铜。


3.jpg

群众体育龙舟挑战赛现场。


如今的眉山,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教育强市、体育强市迈出坚实步伐,整个城市充满朝气与活力,向着更高更强的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昂首迈进。


居民心声


刘伟:用运动展现城市活力


“跑步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春、夏、秋、冬,我都喜欢奔跑在东坡故里。”1月9日,迎着晨光,不久前刚获得全省“十佳群众体育引领员”称号的眉山冬泳健跑队的队员刘伟,像往常一样与多名跑步爱好者,沿着新建成投用的东坡步道·大家之路“打卡”跑步。


脚踩彩色慢跑步道,环绕着东坡湖,一路小跑,一路风景,修身堂、听竹轩、经典词廊等12个文化节点映入眼帘,一步一景,让刘伟和队员们在跑步健身的同时,既受到文化熏陶,又见证了幸福眉山底色的绵长。



5.jpg

刘伟(右一)正带着队员们运动健身。


作为一名群众体育引领员,刘伟深知,完善的健身场所是全民健身的“必答题”。对于这项“必答题”,眉山答卷让包括刘伟在内的群众十分满意。


社区里就有运动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体育比赛、沿着一条条新修建的健身绿道便能将东坡各地美景尽收眼底……近年来,眉山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5分钟健身圈”逐步建成,把“健身房”建在市民身边;与此同时,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也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选项,激发了人们的运动热情。在眉山,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围绕东坡湖跑步,我还带着队员们围绕三苏祠、永丰村、各大体育场馆等地跑步,让大家健身观景。”刘伟说,如今,眉山打造了越来越多的健身场地,体育公园、健身绿道、健身场馆处处皆是,全民健身正活跃着群众的健康文化生活。


作为一名群众体育引领员,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带着身边群众参与健身跑步,用自己的影响力展现运动带来的年轻活力,用运动宣传眉山。


方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民之所向、所盼,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我市大力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努力方向。


有一种幸福是在家门口上好学校。1月9日一早,家住东坡区彭寿街的市民方馨,便早早地带着孩子前往离家10分钟路程的东坡区齐通小学(远景校区),送完孩子上学,她就前往单位上班。这样的幸福场景是方馨期待已久的,如今这幅“幸福图景”正在慢慢生长,开花结果。


6.jpg

方馨正在辅导孩子做作业。


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方馨最大的教育期待。与万千家长一样,方馨也曾为了孩子入学的问题焦虑不已。“担心学校设施设备、教学环境、师资配备……”直到去年9月1日学生报到当天,这所崭新的学校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她无比安心,“把孩子放在学校我很放心,这里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规划布局等,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我都很满意。”


建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去年以来,我市紧盯“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 高教育质量”核心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民生工程建设步伐,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而方馨也成为我市教育强市发展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她坦言,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将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学校的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影响孩子一生。


“家门口上好学校,生活在眉山很幸福。”方馨感慨,人往哪里住,好学校就建在哪儿。如今,一所所新修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上新”,切实将“上好学”这项民生工程深入人心,这一所所学校也成为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