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眉山实践”!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15 09:28:21

责任编辑:李佳伦


8月15日是

全国生态日

在这重要的时间点

翻开眉山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每一页都写满亮眼成果:

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碑”落户瓦屋山;

黑龙滩水库连续三年重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今年1—6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同比提升2位,16个国省考核断面和2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

“1+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蓄势腾飞

……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眉山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眉山。


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丰富

近日,记者获悉,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研究组近期在四川瓦屋山发现唇形科冠唇花属新物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瓦屋山冠唇花。

前不久,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眉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科研人员在眉山市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过程中,发现一种未知的凤仙花属植物。科研人员经形态比对、DNA提取和测序,确认该物种为新种,并根据发现地眉山市定名为眉山凤仙花。

新物种的发现,丰富了眉山生物多样性“家谱”。

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筑牢生态屏障方面,划定1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达939.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16%;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生态修复1.2万亩。

在科技赋能保护方面,投资400万元建成瓦屋山数字林草监测系统,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控;运用环境DNA技术监测岷江、青衣江流域水生生物,科学评估生态健康。

在深化区域协作方面,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保护行动,建立跨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增设了萤火虫保护研究服务中心,与全国萤火虫专家团队合作,开展保护研究和科研课题,建成“竹里萤光艺术馆”,用萤光点亮最美竹林风景线。

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离不开全社会共同行动。我市还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机制。建成瓦屋山熊猫博物馆、黑龙滩生物多样性宣教基地等科普阵地,开展“我的自然百宝箱”公民科学项目,培育百余名“生态守护者”。每年举办国际观鸟季、萤火虫狂欢节等特色活动,2025年瓦屋山观鸟季更与“中国旅游日”联动,推出免门票政策吸引公众亲近自然。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说起眉山四五月有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当然是青神的萤火虫了。

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是该县海拔最高的村落。得益于竹林带来的良性生态循环,每年四五月份,规模大、种类多的萤火虫便在天池村青翠的竹林里翩翩起舞,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保护中发展,村民们将田园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据统计,今年观萤季期间,青神县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这样的双赢,在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也有答案。村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秀美山水为村子带来了“流量”。他们抓住机遇,依托独具特色的“羌风楚韵”文化资源,开办农家乐,村民逐渐告别了“农耕”生活,吃起了“文旅饭”“生态饭”,“森林深处萤火虫”“清溪边上露营地”“高山有机老川茶”“青羌篝火映歌舞”各种业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玩得尽兴。据了解,仅7月至9月避暑游旺季,复兴村日接待游客就有上千人。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眉山不断书写精彩——今年上半年,瓦屋山观鸟、玉屏山赏景、青神观萤、岷东赏樱、丹棱游村等一系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有序开展,拉动了旅游经济,全市生态旅游接待游客911万人次,实现收入48亿元。

近年来,眉山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管控边界,强化生态底线约束。在全省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编制,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开发保护新格局加速构建。同时,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走在全省前列。还聚焦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绿化,更加干净、宁静的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喜欢眉山、向往眉山、留在眉山。

此外,还积极探索“水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转化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6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1个、水美新村170个,助力乡村旅游;建成规模化水上体育运动基地6处,举办省级及以上大型亲水近水运动赛事15场,东坡湿地音乐喷泉、38公里岷江“东坡步道·大家之路”成为群众健身休闲好去处;黑龙滩、柳江古镇等成为山水交融、人文荟萃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近日,走进位于四川彭山经开区的四川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场景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化工企业的认知。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一键下达生产指令,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包装无需人工干预,AGV搬运机器人灵活穿梭完成全线运输,DCS系统掌控全局……

“我们正着力打造全球首个‘电解液零碳工厂’,并成功入选四川省2025年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该公司眉山基地总经理任亮介绍道,“零碳”目标旨在通过体系化的技术创新,持续优化能源消耗、生产环节和人均产出,力求实现碳排放逐年递减。

企业自觉行动源于担当作为,也源于全市层面的系统谋划。2021年11月,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制造强市,明确把“1+3”产业作为主攻方向。2021年12月,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眉山市委关于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市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加快“1+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发展有需要、眉山有条件。中创新航、美国雅保、通威太阳能、琏升光伏、万华化学等重大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真正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蝶变。以晶硅光伏产业为例,通威太阳能落户眉山投产不到两年,眉山公司实现产值超100亿元,成为眉山市首家百亿企业,助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成效有目共睹,全市“1+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蓄势腾飞,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经开区被评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彭山经开区、青神经开区纳入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洪雅县挂牌成立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森林碳汇管理局。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经济形态更“低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眉山行动,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远高于国省平均水平。同时,我市以创促升,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构筑市、省、国家级绿色单位梯次培育结构,累计培育和创建国、省级绿色制造单位数量居全省前列。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推进减碳与便民同向而行,市民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