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普惠教育“不留白” 高水平教育“拔节长” ——二〇二五年“学在青神”擦亮竹乡“新名片”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12 09:10:09

责任编辑:李佳伦


金秋时节的青神,校园里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新建的幼儿园里,孩童滑着滑梯笑声清脆;学道街小学的课堂里,小学生书声琅琅;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的操场上,新生满怀憧憬;城乡各学校的教室里,空调送爽、可躺式午休课桌椅让午睡格外安心……这一幕幕动人场景,正是青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学在青神”成为青神人民幸福感的生动体现。

两所学校建成投用 “学在青神”“不留白”

在青神县蓬勃发展的热土上,城区小学“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青神县迅即全力以赴,填补城市发展中的教育空白。

作为青神县人大代表票决通过的重要民生实事,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与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的落成,让“学在青神”普惠群众“不留白”。

“看着孩子每天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还总念叨着喜欢温柔的老师和好玩的滑梯,我们特别放心!”提及孩子在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的生活,孩子的家长脸上满是笑意。自9月1日正式开园以来,这所承载着周边居民对优质学前教育期待的公办幼儿园,不仅解决了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难题,更成为青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普惠性与可及性的生动实践,为“学在青神”这张城市名片增添了鲜活注脚。

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选址紧邻唤鱼公园,为孩子们营造了亲近自然的成长环境,并提供360个幼儿学位,精准缓解周边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紧张问题。

“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第一生命线。”这是该园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园方搭建多维度安全管理机制:在学生接送方面,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确保家长接送身份核验精准无误,公共区域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实现全时段监管,还贴心为接送家长设置含小花园、座椅、凉亭的等候区域,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在卫生安全方面,每日“五巡三检”与严格消毒制度贯穿日常,食堂操作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园区打造的“智慧食堂”,由专业保健医生与营养师制定带量食谱,家长通过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可实时了解孩子在园餐食,真正实现“饮食透明化、健康可视化”;在师幼配比方面,园区严格落实要求,每班配备2名幼儿教师与1名保育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关注与细致照料。

青神县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以北不远处,是新投用的青神县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这所总投资约1.3亿元、占地4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已开设18个教学班,迎来757名学生。校区按24个班规划设计,可提供1080个小学学位,缓解了城区小学学位缺口。

走进校区,黄色的建筑主色调传递着阳光与活力,“五楼三园”的布局处处彰显育人巧思:春芽楼(低段教学楼)、拔节楼(高段教学楼)对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缤纷楼(综合楼)里实验室、图书室、艺术教室、劳动实践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叮当厨房(食堂)与云朵屋(宿舍)能为738位寄宿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保障;知美园(低段花果园)、行美园(高段花果园)、心美园(稻田、蔬菜园)将劳动教育与自然探索融入校园空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知美、行美、心美”的真谛。

家住青神县青竹街道盐关社区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对学校的投用满心欢喜,她由衷地表示,“以前担心孩子上学离家远,现在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就在家门口,不仅环境好,还能寄宿,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远而发愁!”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也充分体现了学道街小学滨江校区落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教育教学设施方面,每一间教室均配备智慧黑板和多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与变革。智能积分机、智慧作业批改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助力教学,同时,学校还引入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AI学生评价系统通过智能积分机、成效展示大屏、心愿兑换区,让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被看见;AI作业批改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学情,生成个性化作业,帮助教师精准教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为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让教学更高效、更精准。

大学、职教跨越前进“学在青神”得到认可

9月入学季,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青神中等职业学校大放异彩,标志着“学在青神”的高质量发展逐步获得大众认可。

“来到大学,我希望在课堂和社团活动中找到并肩作战的伙伴,和他们共同努力、一起进步。”该校文管学院大一新生张源铄说。新学年,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校园里人潮涌动,4500余名怀揣着梦想与憧憬的大一新生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如同繁星点点,点亮了“学在青神”的美好未来。

“今年,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迎来了在青神入驻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招生。目前新生到校人数已经超过4500人,基本上达到了在青神建设万人大学的目标。”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副校长陈怡介绍,该校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预计2026年全部建成后,整个校区可容纳师生2万人,将为青神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在人才储备、培养方面提供更强的支撑。

据了解,为配合青神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今年该校新增了数字动画等特色专业,成为今年招生的火爆专业,其中,数字艺术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均超过500人。

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一墙之隔,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完成学校发展的新跨越——不仅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也在提高。从1400人到3468人,短短数年,青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实现翻倍增长。

“我们所学的专业在县内的智能制造企业就能找到对口岗位,毕业即能就业的感觉让人特别踏实。”青神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小李的满足感,来源于学校“智能制造为主打、数字服务为重点、竹旅艺术为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

近三年,青神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升级步伐,新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2个智能制造专业,制造类专业总数达4个,覆盖制造大类6个专业小类中的4个,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同时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主动对接电商经济与数字产业,为县域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此外,学校累计组织1408名学生在县内企业实习就业,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又为学生打通了“从校园到职场”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衔接。

学生翻倍、群众认可的背后,是近年来青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青神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办学49年来的两次“跨越式发展”——

早在2022年,青神县便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启动首期办学条件改善项目。项目新建学生宿舍与综合楼,同时对8幢原有校舍进行了全方位改造。项目建成后,学校新增教室16间、寝室100间、实训工位300个,办学规模一举提升至2000人。

紧接着,在二期合作建设项目中,青神中等职业学校携手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规划设计,新建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新增教室30间、寝室255间,进一步拓展了教学与生活空间。

“清凉”与“舒适”全覆盖“学在青神”扎实普惠

“夏天有空调吹,中午能躺着睡,在学校学习很开心。”青神县实验小学学生的一番话,道出了该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民生温度。

今年以来,青神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师生需求,先后完成该县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安装与“国标”版午休课桌椅全域配备,用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打破城乡教育硬件差距,让“学在青神”的幸福感渗透到校园每一个角落,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以前夏天上课,风扇吹的都是热风,现在教室里装了空调,凉丝丝的风一吹,听课更专心了。”在青神县乡村小学任教的王老师,感受到了空调安装带来的教学环境变化。

今年盛夏来临前,青神县提前谋划、精准发力,将中小学教室空调安装工程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备采购核心项目,投入200多万元购置565台空调,全面覆盖青神所有中小学教室与学生寝室,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偏远乡村学校,都迎来了“清凉守护”。

“以前趴在桌子上午睡,醒来胳膊麻、脖子酸,现在椅子能展开躺着睡了。”青神县实验初级中学学生李轩说。他身下的可躺式午休课桌椅,正是青神县落实《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民生成果。该标准计划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而青神县已率先完成全域配备,6000余套“国标”版午休课桌椅覆盖该县所有能满足“躺着睡”条件的学校和班级。

从“空调全覆盖”到“午休课桌椅全域配备”,青神县用两项民生工程,生动诠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义——不仅要让城乡学生“有学上”,更要让其“上好学”,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享受优质资源。据青神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神县始终将教育放在民生优先发展位置,通过硬件升级、资源调配、服务优化,持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学生。

采访手记

蹲点青神采访教育的那些天,总在不经意间被细碎的温暖击中:清晨的实验幼儿园滨江分园里,孩童拽着老师的手奔向滑梯发出清脆的笑声;中午的中学教室,空调出风口送来凉风,学生们在可躺式午休课桌椅上安然午睡;傍晚的中职校校园内,学生说起“毕业能进县内智能制造企业”时,眼里闪着光芒……这些瞬间,远比“360个幼儿学位”“1080个小学学位”“4500余名大学新生”这些数字,更能让人读懂“学在青神”的分量。

两所新学校,是青神县“普惠不留白”的鲜活样本。王女士那句“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远而发愁”,道尽了教育普惠最朴素的价值。而大学与职教的“拔节生长”,让“学在青神”有了更广阔的格局。开学季,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青神校区)操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拖着行李箱穿梭,新增的数字动画专业正对接青神文旅发展的需求;隔壁的中职校里,近三年来,1408名学生实现县内实习就业,45%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这里找到成长方向。

最让人动容的,是青神县对“均衡”的较真。200多万元购置565台空调,让偏远乡村校的孩子告别“闷热课堂”;提前落实配备6000余套“国标”版午休课桌椅,不让城乡学生在“午休”这件事上有差别。乡村教师王老师说,“现在上课没人再擦汗走神。”这些简单的话语,恰恰是教育公平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同等的优质资源,在成长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呵护。

这张城市名片之所以闪亮,不是因为华丽的建筑或先进的设备,而是因为它始终把“人”放在中心——把家长的期盼、学生的需求、城市的未来,都揉进了每一项教育决策里。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正是“学在青神”最动人的底色。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