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15 09:49:45
责任编辑:徐茜
近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国际铁路联盟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随着我国出口国际铁路联盟货车规模迅速增长,国内主机企业对符合国际铁路联盟(UIC)标准的空气制动系统需求迫切。针对此前国内无符合UIC标准的空气制动系统产品,企业组建项目团队,运用既有专利技术,历时10年,展开从产品、认证到产业化的科技攻关。
2018年,这颗肩负使命的“种子”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符合UIC标准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UB制动系统实现批量生产,一举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并建立完备的制造平台及试验验证平台,统一规范了国内出口货车技术标准体系。
这个被看作是中国铁路货车“制动大脑”的系统,如今正在“驶”向全球。
“如果没有自己的‘制动大脑’,中国铁路货车出口就永远要受制于人”
列车要刹停、减速,离不开制动系统。
2008年,当中国铁路货车出口刚起步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国际上认可两种制动系统——AAR标准和UIC标准,这两大标准各占据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内使用的是与AAR标准一脉相承的TB标准,但也存在细微差别。“TB标准通常不被采用AAR标准的国家认可,而UIC标准制动系统在国内还属于空白。”眉山中车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动技术中心海外技术主管肖晨解释道。
“没有谁好谁坏。”肖晨说,两套标准在控制方式、技术参数、系统配置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无法混编运行,成为制约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之一,“无论失去对哪种标准的自主权,都意味着我们会丢掉一半的国际市场份额,进而削弱国际影响力。”
彼时,符合UIC标准的制动系统被欧美国家垄断。
进口制动系统也试过。“进口制动系统不仅价格高、供货周期长,售后服务也跟不上,严重制约整车的交付和运营。”肖晨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铁路货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如果没有自己的‘制动大脑’,中国铁路货车出口就永远要受制于人。”
制动阀智能生产线。图源:眉山工业
于是,一群怀揣梦想的中车技术人员在2008年悄然启动了对“制动大脑”的研究。2010年,团队正式立项开展UIC技术标准研究。2018年,项目获得四川省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历时10年连破三关,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整整10年,肖晨所在的团队经历了三代技术人员接力,啃下了3块“硬骨头”。
第一块是产品本身的技术壁垒。
“最大的难点在于制动率不衰竭性要求。”肖晨解释,“欧洲多山地,列车需频繁进行循环制动,充气缓解过程中仍需保持一定制动力,这与国内TB标准制动系统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
为此,团队通过建立多个理论模型,突破了分配阀跃升限压、天平杠杆式随重调整、副风缸充气控制等三项关键技术,最终研发出符合UIC标准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UB制动系统。
“MUD型分配阀就像是人的‘大脑’,传感阀是‘感知系统’,制动缸则是‘执行机构’。”肖晨打比方道,“从原理到结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新设计,最大限度让货车车辆达到同步制动、制动力大小一致且不衰竭。”
第二块是认证壁垒。
团队搭建了全亚洲唯一的UIC标准试验验证技术平台,研发了10余种试验装置,最终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和欧盟铁路强制技术规范认证,拿到产品TSI认证证书(欧盟互联互通通行证)。
“认证阶段是最难熬的。”肖晨回忆道,“图纸及技术资料来回改七八遍都是家常便饭,要精确到标点符号。”
制动缸缸体智能生产线。 图源:眉山工业
第三块是实现批量制造。
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团队自主研发智能生产线。创新性地采用整体旋压成型技术,使制动缸缸体内壁光滑如镜,达到微米级精度,同时引入平面度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像“火眼金睛”般精准识别零件表面平整度。
这一过程中,团队不仅破解了制动缸和制动阀两大关键部件的量产难题,还取得了44件专利,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2件,海外发明专利32件。“目前,这条智能生产线的年产能可达5万套,彻底打通了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肖晨说。
装车10余国、技术转让15企,三代人接力走向世界
如今,这套系统已不再是图纸上的蓝图。
“今年,我们新签了土耳其、韩国、几内亚、委内瑞拉和阿根廷5国订单,搭载MUB制动系统的铁路货车全面进入国际市场。”肖晨介绍。截至目前,这套完全自主化的制动系统产品已迭代到第三代,并在全球10多个国家成功装车超4000辆,其稳定可靠的性能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制动缸的防水防尘性能突出,其在国内装车也近34万辆。
制动缸缸体智能生产线。 图源:眉山工业
“不只卖产品,我们还要输出技术。”肖晨表示,项目先后与15家铁路装备造修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推动整个行业制动技术转型升级。
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一支跨越三代人的研发团队。从“60后”老一辈专家到“95后”年轻成员,三代人接力攻坚,共同守护着国产制动技术的成长。
肖晨说:“下一步,我们将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材料,朝着轻量化、长寿命、绿色环保方向突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