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让数学“活”起来 用热爱传递向上力量 ——专访优秀教师李贤玲

新闻来源:眉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9-15 09:53:26

责任编辑:徐茜


9月4日清晨,眉山中学校教科室办公室内,43岁的教师李贤玲正与学生交心谈心,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李贤玲正在给学生辅导作业。


这样的温馨场景,在李贤玲的教学生涯里早已是常态。来自山城重庆的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笑起来眼角弯出浅浅的弧度,浑身透着温柔又直率的劲儿。在学生眼中,李贤玲更是“偶像般的存在”。“李老师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学生唐盛源在一旁说道,“不管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里的小烦恼,只要找她,准能得到解决。”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把理论扎进生活土壤


“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决定了它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的。”谈及数学教学,李贤玲打开了话匣子,语气里带着几分坦诚,却又满是不服输的劲儿,“但‘抽象’反而是数学的武器,是数学的优势,它让我们能够从具体的实例中提炼出普适的原理,这就像魔法一样。而数学老师需要做的是把抽象的知识尽量具象化,把抽象的知识拽到学生眼前来。”


为了让课堂跳出“公式堆”,她总在生活里“找灵感”,费尽心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比如讲概率的递推关系,会用‘赌徒模型’作为例子;讲‘独立性检验’,会拿抽烟的同事来调侃。”


在她看来,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让学生死记公式、硬刷题,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贤玲在备课上从不含糊。每节新课前,她会翻阅无数资料,把教材“嚼碎吃透”,再将例题抽丝剥茧,拓展出不同题型的解法。


“李老师的课上,我们几乎不会开小差!”学生何勰之口中的课堂,总是“一环扣一环,越听越有劲”。到了复习阶段,她更是有自己的“独家秘诀”:一轮复习帮学生捡起旧知识,梳理高中数学主线,搭建完整的思维体系;二轮复习专攻重难点,把相似高考真题归类,引导学生找到解题规律,探索考点本质。


跑步与教育同行

用坚持传递向上力量


在学校,李贤玲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跑步爱好者。每一届“东坡马拉松”,都能看到她奔跑的身影。“2018年之前,我身体素质特别差,经常生病,体重也超标。”回忆起跑步的初衷,她笑着调侃自己,“当时就想,要是自己都病恹恹的,怎么有精力带学生?”


从那以后,跑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白天教学忙,她就利用晚上下晚自习后的时间跑;为了带动学生,她还每天组织大家在操场一起锻炼。“一开始很多学生觉得累,跑两圈就想放弃,我就陪着他们跑,给他们喊加油。”如今,不少学生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依然保持着跑步的习惯,有的也成了马拉松爱好者。“不少学生给我发信息,说要谢谢我当年带他跑步。”说起这些,李贤玲的眼里满是欣慰。


在她看来,跑步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改变,更有精神层面的成长。“跑步需要坚持,学习也是一样。当学生体会到‘咬咬牙就能冲过终点’的感觉,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也会更有毅力和耐力。”


班级管理有温度

培育“大写的人”


在李贤玲看来,班级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涵养情怀的土壤。她的带班目标明确而坚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全三观和开阔格局的“大写的人”。


班级管理上,她推行“制度与情感并重”。班级公约由师生共定,让学生懂规则是成长的守护;每日20分钟“微班会”,则成学生谈时事、分享读书心得、表达思考的舞台,助其视野超越课本。


她坚持“体验式育人”,组织排演苏东坡话剧、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悟文化、明责任、修善品。这些并非附加项,而是其育人核心——教学生有温度、有思想、有担当。


她重视个体成长,为学生建成长档案记闪光与困惑,常与学生真诚交流理想与挫折。“我不希望他们只会考试,更想他们成为正直、温暖、有信念的人。”


毕业生们常回校看她,提及最多的,不是数学公式,而是那些“看似无关考试”的活动和谈话——这些都成了他们日后走向更广阔天地时的底气。


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李贤玲始终以“温柔的坚定”守护着一间教室。她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关乎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关乎自我与时代的联结,更关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教科室里的“领航人”

为学校教育搭建平台


除了一线教学,李贤玲还担任校教科室主任,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必须帮他们快速成长。”为此,她牵头开展了一系列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入职培训帮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节奏,跟岗培训让他们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跟踪培育成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还组织青年教师赛课,为他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面对新高考政策,她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团队深入研究,制定出贴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方案,定期召开教研会,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课题研究方面,她经常帮助老师们精准选题、规范撰写,为大家全方位“精准赋能”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贤玲走到办公室一侧的书柜前。柜子里堆放着各种文件夹,每一份她都牢记于心。她迅速找出一叠纸张,那是上一届学生写的学习生活感悟。“几天不见贤玲了,甚是想念。”“李老师,您教我的学习方法,我在大学里还在用!”她一边念,一边忍不住哈哈大笑,眼角的笑意里满是幸福。


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李贤玲的教育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了最美的风景。而她,依然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更多学生的未来。


眉山融媒记者:张丹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