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群众的健康
——盘点仁寿县“十二五”工作系列报道之九

医学培训。

与陆军总院医生交流学习。

医学救援应急演练。
和医学有关的日常讲座培训。
眉山网记者 杜沁莲 文/图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十二五”期间,仁寿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共实施建设项目259个,新建业务用房面积9万平方米,增加床位1500张,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亿元,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床位设置、固定资产投资等均居全市第一位。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就医环境及诊疗条件明显改善,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现状。
医疗服务能力
显著提升
2012年5月25日,是仁寿县医疗卫生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当天,仁寿县人民医院新院门诊正式开诊,标志着通过三年的建设,仁寿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学科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始投入使用。
新院坐落于仁寿县城北新城的核心区,宏伟壮观的门诊综合楼、传染病楼、行政后勤综合楼、住院楼令人耳目一新。2015年12月28日,在县人民医院装修靓丽的门诊综合大厅,各诊室排队等候检查的患者络绎不绝。“搬迁后,县人民医院的各项医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医院实现了各项业务指标的快速增长。”仁寿县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如果仅仅是仁寿县人民医院的“一枝独秀”,还不能满足全县162万人民的医疗要求。“十二五”期间,仁寿县人民医院、仁寿县妇幼保健院分别入选“全国百强”医院,仁寿县人民医院、仁寿县中医医院、仁寿县妇幼保健院先后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复评;仁寿县人民医院、仁寿县中医医院先后通过“三乙”评审,仁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甲”复评;2013年获得“省级中医药先进单位”;2015年仁寿人民医院、仁寿县中医医院、仁寿运长医院等3家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省级评审验收。全县已建成重点专科省级2个、市级3个,正在建设重点专科省级4个、市级3个;全系统共有学科带头人省级5人、市级15人;实施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以上15项),已通过评审验收16项,78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全县现有编制床位、开放床位分别为4860张、5243张,同比分别增加23%、25%;“十二五”期间年平均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分别达280万、20万、2.8万,同比分别增加29.45%、47.34%、36.48%;新增设备(万元以上)300余台件。医疗服务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服务能力较“十一五”明显提升。

医学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仁寿促进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师的关键。
公共卫生服务
上档提速
“螺点变景点、螺区变景区、螺区变园区、螺区变小区,仁寿县的成功经验可复制、可推广。”2015年10月19-23日,由省政府血防办组织,省级卫生、畜牧、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专家组成的考核验收组,按照《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和《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考核评估方案》要求,对仁寿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验收。通过各项指标综合评定:仁寿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达到国家传播阻断标准。专家组高度称赞了仁寿县血吸虫防治措施做法。
“十二五”期间,仁寿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2013年获得“四川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示范县”称号,两项创新(健康档案三格式管理、乡村医生集中办公)等工作经验在全省工作会上做交流发言并在全省推广,多项核心管理指标名列省、市前列。
保护健康,需要事前谋划,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仁寿县全面加强免疫规划和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狠抓重大疾病防控,“十二五”期间全县无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妇幼健康工作不断推进。2015年仁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全县艾滋病、梅毒、乙肝“三病”检测率和剖宫产率、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等居全省前列,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全部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
卫生监督保障有力。仁寿县大力开展以院感、消毒、放射卫生、临床用血以及公共场所“三证”等为重点的监督检查,强化农村饮水水质、学校饮食卫生等监测管理,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300余份,加大非法执业查处力度,查处违法案件案28件,罚没、罚款共计25万余元。
创卫工作成效明显。仁寿县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认真抓好控烟工作和环境卫生整治,黑龙滩镇创建国家卫生镇通过省暗访,等待迎接国家验收;庆丰村等23个村(社区)、火箭社区等14个村(社区)分别达到省级、市级卫生村标准;2个单位达到了省级卫生单位和无烟单位标准。“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县政府已正式向上级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医学实践成了仁寿各院经常举办的活动之一。
医卫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
改革是医药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间,仁寿县全力推进分级诊疗。不断加强政策宣传、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不断探索建立医院联合体,争取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多家省级医院与本地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远程会诊,提高了县域就诊率。严格落实未按规定转诊医保不予报销的政策,落实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和促进患者基层首诊;完善诊疗规范,贯彻落实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规范,推动双向转诊。
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财政补偿政策,100%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启动综合改革。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药械阳光采购管理制度。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加强基层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引导基层医务人员规范使用基本药物;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三乙、二甲、二乙采购基本药物金额分别达35%、45%、50%;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采购基本药物金额分别达60%、65%、70%以上。
大力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眉山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整合卫生、人口计生职责,2015年5月初提前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完成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规定,实现集中办公。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贯彻。狠抓统计信息组级起报工作,从源头上治理漏统漏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扎实开展全员人口基础信息核查工作,做到社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使用移动终端采集全员人口信息,实现全县619个村(居)全覆盖;强化省市统计质报点工作,统计质量监测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人口统计数据的完整率、逻辑性、准确率名列全省前茅。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加强手术并发症鉴定管理,对鉴定定级的361例人员实行例平包干治疗;严格病残儿医学鉴定申请资料的审核和上报,对符合要求的52个病残儿家庭开展再生育优生指导;推进药具知情选择,做好不良反应监测,随访率99.97%,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计划生育“三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