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众获得感,将民生工程做成品质工程
——青神县2015年民生工程纪实

就业创业联欢会。

竹编千人培训“提升班”授课现场。

返乡民工在专场招聘会上签订劳动协议。

县初中教师送教到河坝子小学。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校区)。

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县医院医生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与省医院的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会诊。

在建棚户区改造项目。

打通道路,上游村水果种植将迎来大发展。

幸福美丽新村——甘家沟。

椪柑大丰收,果农钱袋鼓。

青神瑞峰竹基地。

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
艾继威 吕艳玲 本报记者 李勇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2015年民生工程实施中,青神县牢固树立“改善基本民生,保障重点民生,守住底线民生,解决热点民生”的理念,重点围绕就业、就医、就学、就住、脱贫解困等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不仅实施了一批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高大上”民生项目,更解决了一批攸关基层群众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基础工程。
2015年,青神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4.96%。青神县省、市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项目总计131个小项中,除未下达任务的2项和不涉及该县任务的4项外,其余125个项目已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超目标完成任务的共有70项,占有任务项的56%;翻倍超目标的有8项,最高为开展农村青年培训项目达到目标任务的762%。此外,该县还自我加压,实施了全县十件民生实事10小项任务,已全面完成或动态完成各项任务。
围绕就业创业,
促进群众增收
幸福故事: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在家门口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误。”青神县南城镇居民涂华是青神本地一机械企业的车间组长,谈起现在的生活,涂华一脸的幸福。涂华介绍,因为妻子是肢体残疾,以往一家的开销全靠他一人外出打工维持,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家里过得十分拮据。“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亏了县里的‘双千培训’。”
为促进就业创业,青神县依托该县机械、竹编两个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000名竹编工人、1000名机械工人。涂华参加机械培训,妻子参加竹编培训,夫妻二人有了一技之长。
如今,涂华已从一名普工做到了车间组长,妻子现在居家编制竹编,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同时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两人的月收入超过6000元。
民生答卷:
城镇新增就业2359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92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8%。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31万元。建成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6个,引领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42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42人,实现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2400人。
立足教育发展,
改善教学环境
幸福故事:
“从来没想到会在家门口上大学,而今这变成了现实,这就像是做梦一样!”谈起如今的学习生活,在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校区就读财务管理专业的阮君如兴奋不已。
阮君如是土生土长的青神姑娘,家乡良好的环境和不断向好的产业发展,让她坚定了要在青神生活发展的念头。在阮君如看来,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好处,远不止离家近、生活方便这么简单。“现在我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参加一些青神本地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这不仅扩展了我的社会阅历,也使我更加了解青神各行各业的情况,对我毕业参加工作很有帮助。“有大学入驻,这是地方软实力的体现。”阮君如认为,成艺青神校区的入驻,必将提高青神县各方面的竞争力,将为这个小城注入更多、更新鲜的发展血液,无论是在校或是毕业工作,留在青神都充满朝气与希望。
民生答卷:
眉山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一期竣工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认定。在“三免一补”基础上,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9469人,减免在园幼儿保教费400人。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19人,开工建设义务教育学校食堂2177平方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31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425名。
健全医疗设施,
提升健康水平
幸福故事:
“我们老年人,有病就想就近医治,不愿意往县里、市里跑,一是路途太远经不起折腾,二来费用太高承受不起。”88岁高龄的西龙镇光辉村村民毛绍玉告诉记者,2015年8月,他患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西龙镇卫生院住院5天便康复出院,近便又节省,老人很是满意。
2015年,青神县人民医院在西龙、河坝子、瑞峰三个乡镇建立完成了DR远程诊疗系统,推进了远程医疗服务,使老百姓以乡镇卫生院的收费价格,享受二级甲等医院的诊疗服务,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数据连接:
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7.83%,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30人,为“老幼病孕”等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免尽免,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财政补助比例20%。为1370对夫妇进行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生活质量
幸福故事:
“新房子宽敞明亮,住着心里更是舒心畅快。”依靠青神县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搬进新家的青城镇游滩村居民杨玉容,这几天已经开始着手年货购置,她要好好庆祝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春节。
杨玉容介绍,棚户区改造前,一家人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不仅低矮破旧,最为难受的是潮湿,一到雨季总是弥漫着一股臭味,出门也极为不便。
2015年6月,杨玉容一家三口搬进了140平方米的新家,从此告别了低矮破旧潮湿的居住环境。杨玉容说,家里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条件也很方便,家离青衣广场和西门广场都很近,晚饭后跳舞、散步等都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儿子已到结婚年龄,不用再为购置婚房而伤神愁心,新房子办婚事,可谓双喜临门。
民生答卷:
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工503套,棚户区改造2763户。公租房定向出租农民工100套。实施城市骨干道路及城市公园、庭园竹景观改造,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4%。实施岷江、思蒙河综合治理,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5.23平方公里,建成汉阳航电万亩湖泊。建成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红色西山纪念公园、汉阳镇水岸果乡湿地公园等12个公园。全县80%的乡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成四川省现代林业重点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
完善社会保障,
全面脱贫解困
幸福故事:
“这条路打通,我们沙田柚的种植就立即上马,这条路正儿八经的是民心路、致富路。”寒冬时节,青神县汉阳镇上游村5组道路硬化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该村村民陈利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一边卖力地干着活,一边畅想着道路通达后的产业发展愿景。
上游村是市级贫困村,由于长期以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在2015年脱贫攻坚过程中,青神县下大力气,投资100余万元,帮助该村开山修路并实施道路硬化。
道路竣工后,将直接带动沿线600亩土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沿线的18户贫困户,将依靠桔橙类水果种植脱贫致富。
民生答卷: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 10.18万人,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农村居民参合率100%。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现应助尽助。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资助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3家,居家托养残疾人185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50户。资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90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388人次。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解困3638人。
突出“特色”,
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实施
结合青神县域特色和实际,实施了全县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全年培训新型农民1000人,现代畜牧业科技人才培训8200人次。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实现秋季入驻2500人。新建青神县公共体育场14000平方米,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采购。开工建设一家高品质幼儿园。新建(重建)乡村污水处理站9个。完成10个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完成青乐里面改造工程。投资1500万元,完成第一家数字影院建设。
本版图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