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2015年度“十佳法治人物”事迹选登
何丹:传播检察好声音
熊丽 眉山网记者 廖文凯 熊莉 文/图

对于工作,何丹坚持“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
她并非天赋很高,只是比常人刻苦;并非本领过人,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坚持。一身制服、一枚检徽,2900多个日夜的风雨征程,她用满腔热忱,用真诚和责任感,不停地传播检察好声音——她就是东坡区人民检察院技术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何丹。
80后女孩
工作上是“女汉子”
“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一名检察官应该做的。”近日,何丹笑着说。
2012年,东坡区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开展检察文化建设。作为主抓这项工作的她,一个月时间查看了区院建院以来的所有图片档案及年鉴资料,走访退休干部20余名,整理文字资料近万字,做成60个展板,成功打造出“一厅四区”的检察文化展区。
2013年12月,东坡区检察院被省检察院确定为全国25个检务公开改革试点院之一。检务该如何公开?何丹心头没谱,压力很大。“只能靠自己摸索。”由于没有借鉴,何丹做出方案后,仔细琢磨,改了一遍又一遍。在领导的鼓励下,何丹与同事们打开思路,不久,户外LED显示屏、检务公开触摸平台等载体陆续将检务公开内容呈现给大众,特别是由何丹协助创意和拍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公益广告《金钱的牢笼》在全市公交车、城区商业中心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获得很好的效果。
“虽然累,但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我们检察院,值得!”何丹说,“这些工作都是检察院同事一起做的,我只是更多地帮他们把想法落实而已。”
工作的出色完成,让全院干警对这位倔强执着的80后女孩多了一分认识。“那段时间,她的办公桌上放了4台电脑,每台电脑都有不同的功能,我们都笑着喊她‘女汉子’,这女娃娃干工作太拼命了!”说起何丹,同事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事无巨细
每项都做到极致
在很多单位,不少人不愿从事文字工作,因为单调枯燥,而且很难做出成绩。面对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何丹从不应付、抱怨,总是默默地将工作分类做好。
因为白天需要处理各种行政杂务,加之办公室人来人往,何丹的很多文字工作都从夜深人静才开始。长时间伏案,腰背很难承受,于是她站着写、坐着写,时坐时站,反反复复。
据粗略统计,调入东坡区检察院6年多来,何丹审核、编发的检察信息、宣传稿件、调研文章、工作报告等各类稿件超过20万字。
“对她而言,追求极致和完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工作交给她,我很放心。”该院常务副检察长杨虹说。
从2013年开始,为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直观地了解检察工作,东坡区检察院开始编印《联络专刊》,向代表和委员汇报区院一整年的工作情况,何丹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不然就失去了意义。”从图片选择、颜色搭配,到文字说明、排版效果,何丹都精益求精。她总爱念叨:“这代表着检察院的形象,要做出最好的效果,让法治行走在阳光之下,行走在监督之下。”
3年来,该区检察院共编发4期《联络专刊》3000余本,“有特色、有内容、有创意。”这是多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何丹工作的肯定。
紧跟潮流
指尖上传播正义
2013年12月,东坡区检察院微博、微信先后上线。运行之初,没有经验可借鉴,作为管理员,何丹大胆探索,最终形成检察动态、案件信息、以案说法等一系列品牌栏目,形成轻松活泼、图文并茂的表达风格。
随即,在院党组的支持下,该院组建了全市检察机关第一支新媒体网管员团队,有效发挥每名网管员的优势和特长,使该院微博、微信管理更加规范科学,该院新媒体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为让微博、微信的定位更准确、版面更生动、内容更有趣,何丹自学PS等图文处理软件,整理文字,收集资料。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管理员必须打破8小时工作制,才能与网友建立良性互动。8小时内外,何丹从未中断过对该院微博、微信的更新和与网友的交流互动。
“我以前从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要一点一点地学,活学活用、学无止境。”何丹说。
截至目前,东坡区检察院新浪官方微博推送信息600余条,粉丝数量近6000人,阅读量超过60万人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41期120余条,粉丝数量近800人,本地主要微信公众平台主动转发该区检察院官方微博、微信,最高阅读量达到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