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培育乡风民风 寿乡遍开文明花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09 08:37:34      

责任编辑:


培育乡风民风 寿乡遍开文明花
 
——彭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眉山网记者 万晓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记者眼中美丽新村的标志。
 
近年来,彭山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建设文化大院大舞台到培育舞台文化,从推动农村文明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彭山区在利用农村文化大舞台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农村文化舞台的内容,让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抓载体建设 
 
提升精神文明承载力
 
精神文明需要载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基层活动阵地、文化大院,包括整个基层大环境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的承载力,近年来,彭山区先后实施了“亮点阵地”、“文化惠民”、“环境治理”等工程,不断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的承载力。该区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建成乡村少年宫17个,乡镇覆盖率实现100%;建成农村文化活动广场6个,文化院坝11个,该区88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科普宣传服务站;近期又打造了青龙龙都社区、观音果园村、武阳刘家大院、黄丰合力村等8个多功能综合性阵地,构建了幸福生活“加油站”。依托这些载体,彭山积极举办民俗文化展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坝坝舞比赛、“欢乐下基层”巡演、“农民读书节”、“寿孝传承”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抓文化传承
 
延续乡村历史文脉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凸显。没有文化活力的乡村将会变得死气沉沉,甚至还会制约乡村的发展。
 
今年4月4日,清明节,一场传承族训族规族约的祭祀活动在姓氏乡村文化社区——武阳镇泥湾村刘家大院举行,刘氏后人200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刘家大院村民依靠传承“勤奋忠厚”的宗族精神,勤劳致富,村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失去文化基础的农村社区必然衰败,所以,文化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泥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壮感慨道。
 
下一步,彭山将以刘家大院院落美景、田园风光、茶语文化、风俗节庆表演等为主线,对刘家大院和刘氏祠堂核心景区4000平方米88户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把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优秀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蚌壳灯舞起源于宋代,在宋代明代十分盛行,青龙的蚌壳灯舞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广为流传。为推动蚌壳灯舞这一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充分挖掘民间历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为群众带来文化的享受和情操熏陶,近年来,彭山以龙都社区为主阵地,以龙都艺术团为平台,常年开展“文明龙都人”、“岁月如歌”、“社区大家乐”、“龙都好人”等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蚌壳灯舞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
 
抓道德实践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文明的乡风民风是农村精神文明良好的外在体现,它的形成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更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践行。  近年来,彭山采取群众议、群众评的方式,组织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十佳孝子”等活动,累计评选出“党员之星”、“致富之星”、“守法之星”、“学业之星”、“孝敬之星”等身边“草根民星”66人,连续举办两届道德模范评选,相继选树了“四川好人”李兴树、第三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何图琴等一批“最美”典型。与此同时,通过开展模范宣讲,运用电视台、报纸、“微彭山”微信等媒介传扬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乡、村两级在文化阵地等重要场所大力建设“民星榜”,增强“民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本土乡贤文化,传播凡人善举,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文明创建活动是培育乡风民风的重要载体。彭山近些年深入开展的“遵纪守法户”、“五好文明家庭户”、“文明和谐户”评选活动,已涌现出农村“三户”2万余户,覆盖近40%的家庭。2015年评选区级“最美家庭”10户。另外,积极推动各村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出台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1个。
 
  2014年以来,彭山将“四支队伍”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成立了青龙龙都等15个乡镇志愿者服务站,广泛开展了“关爱寿乡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19个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