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一群老人的川剧梦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27 11:08:41      

责任编辑:


吴红莉 饶金勇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文/图 
 
 
老人们正在表演。 
 
 
青神川剧团表演剧照。 
 
 
20世纪60年代剧团表演的剧目《收租院》剧照。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75岁的赵玉书老人字正腔圆地演唱着川剧《死水微澜》的选段。高亢宛转的唱腔,仿佛让人穿越了时空,重新回到了坐在茶馆里,品着香茶,和着节奏,与台上的川剧表演者同欢喜、共悲伤的年代。近日,在青神县老年大学的活动室里,20多位戏曲班的老人们正在排练节目,其中表演川剧的6位老人很是引人注目。他们分别是负责川剧锣鼓的汪明中、张志高、张伯昌、代玉林、严正熙和负责川剧表演艺术的赵玉书。
 
6位老人都曾是青神川剧团的表演人员。在剧团解散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为了生活各奔东西。如今退休后,他们又因为共同的川剧梦想,重新聚在了一起。
 
回望: 辉煌成昨 荣誉犹在
 
原青神县文化馆馆长、曾在青神川剧团担纲主演的汪明中老人介绍说,青神素有“戏窝子”之称,早年间,就有“川班子”、“灯班子”在这里开展戏曲演出活动。由于青神交通便利,经贸繁荣,给民间戏曲活动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吸引了当时蜀中众多的川剧名角来此献艺。
 
青神川剧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声永俱乐部”。当时该县流行以茶馆为基地打围鼓、设座唱的“玩友会”。“声永俱乐部”的成立,使青神城区的“四街六会”合并,并集中了艺术力量,奠定了青神川剧由座唱向演唱过渡的基础。
 
汪明中回忆,青神川剧团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正式成立,到70年代初解散的20多年间,是青神川剧的鼎盛时期,演员最多时达到了73人,其间由青神向邻近区县巡回演出,足迹遍及西南30多个市、区县和工矿、场镇、军营。剧团的演出活动,丰富了该县内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剧团到夹江、双流等地演出时,经常是只能容纳几百人的场子挤了一千多观众。
 
“青神川剧团都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勤俭办团,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汪明中介绍说,后来虽然专业的青神川剧团撤销了,但川剧艺术在青神根深蒂固,业余的川剧表演和创作活动犹存且盛。1978年夏和1982年春,该县文化部门两度组成临时的川剧艺术代表队创作、改编、排演了小川剧《想些啥》、《要不要》、《关牛》参加乐山地区文艺大会演,均获重奖。其中《关牛》博得头筹,被省电台、电视台采用播放。
 
当下:克服困难 坚守舞台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青神川剧团的表演者们都已经是垂暮老人,曾经萦绕在青神大街小巷的川剧声音渐行渐远。但川剧梦一直都是这些老人们心中永远不解的情结。
 
曾任青神川剧团秘书、骨干琴师之一的张志高回忆说,1971年剧团解散时,许多人员都被分散到各个单位、工厂,各奔西东。解散后的剧团成员们为了生活忙碌奔波,许多人不得不将川剧这个爱好束之高阁,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从事业余的川剧活动。青神县在1984年成立了“振兴川剧研究会”,为一直坚持川剧表演的老川剧人提供了平台。研究会每逢周末都会进行川剧座唱,间或进行小舞台化妆演出。当时张志高就在研究会任副会长。
 
经过岁月变迁,原青神川剧团演员中能组织起来表演的人已经寥寥无几。2011年,在青神县老年大学的支持下,已经退休的汪明中、张志高、张伯昌、代玉林、严正熙和赵玉书6位老人又聚在了一起,重新拾起他们的川剧梦想,并联合了一些热爱川剧的老人组建了“戏曲班”。成立后老人们克服了无乐器、缺川剧资料,缺资金等困难,不断地把新节目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心声:重拾梦想 期待传承
 
戏曲班里,汪明中是青神川剧界有名的“汪三”,13岁考入了青神川剧团,台风儒雅,嗓音婉约明快。张志高擅长于管乐吹奏,善于探索川剧音乐革新,是当时剧团中的骨干琴师之一。赵玉书擅长于唱腔,高音清淳,以唱二黄声腔为好。张伯昌因个子瘦小,嗓子稚嫩,多饰演娃娃生和二小生角色。代玉林负责舞美设计。严正熙演文生。
 
如今的6位老人,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虽然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在戏台上摸爬滚打,但表演川剧锣鼓和高腔却是手到擒来。每周二、四、六下午,他们会聚在一起练习。当独特的川剧锣鼓声响起,老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川剧世界里。
 
老川剧人对川剧锣鼓情有独钟。现在,戏曲班包括6位川剧老人不时地将排练好的节目送到群众中,让人们欣赏到久违的川剧表演。老人们还利用空余时间下乡表演并教授川剧爱好者们一些表演技巧。“现在青神喜欢川剧的人还有,想学川剧的人也有,我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把我们的川剧表演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传承川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最后,汪明中老人道出了老一辈川剧人共同的心声。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