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工业大道建设现场,公路建设者依旧在烈日下坚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当日,我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最高气温达35℃以上。眉山网记者 张忠苹 摄

高温下的一丝清凉。眉山网记者 张忠苹 摄
热!热!热!入秋以来,“秋老虎”发威,眉山继续维持“烧烤模式”。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城市的美丽、道路的畅通、工程的进度……在城市需要他们的地方坚守岗位,顶烈日,冒酷暑。8月16-17日,酷热时段,眉山网记者兵分六个区县,记录下他们的汗水与足迹,感受身边这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执勤交警张晓明:迎炙烤 汗流浃背保障路畅

汗水已经浸透了张晓明的衣服。
眉山网记者 殷勇 古良驹 文/图
时间:8月17日8时—18点30分
地点:眉山城区三苏大道执勤岗亭
昨(17)日,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对在一线执勤的交警来说,无疑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烤”验。当天,本报记者跟随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民警张晓明,记录下他们在一线执勤的一天。
早上8时左右,张晓明准时来到三苏大道执勤岗亭,为当天的早高峰执勤做准备。8点10分至9点30分是每天的第一个高峰岗。
戴好警帽,备好执法记录仪等装备后,张晓明走出岗亭,指挥交通。半个小时后,他的警服后背完全被汗水浸透,连帽檐上也全是汗水。9点40分许,车流量逐渐减少,张晓明穿过马路,将对面路边歪斜的栏杆扶正,以免影响右转弯车辆通行。随后,他返回岗亭休息。
一进岗亭,张晓明顾不上摘下警帽,“咕咚咕咚”喝下大半瓶水。“幸好我长得瘦,汗水少。要不然,就真的‘烤’成‘焦警’了!”喘了一口气,张晓明对记者开玩笑说。
按照“高峰点岗、平峰巡逻纠违”的工作原则,上午10时,结束早高峰点岗执勤后,张晓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眉山东站巡逻。
因气温过高,不少送客车辆为了方便,纷纷将车辆临时停靠在站台广场附近。张晓明和同事们头顶烈日,不间断地巡逻,及时指挥疏导交通,纠正交通违法,处理交通事故,毫无怨言。
“天气炎热,少数驾驶员以为我们交警怕热不出来执勤,就抱着侥幸心理,乱停乱放。”张晓明说,平峰时期,他和同事毫不松懈,围绕事故多发路段加密巡逻频次,严查超速、超员、疲劳驾驶等重点违法。在16日中午的设卡查酒驾中,张晓明和同事冒着酷热执勤,查到4名酒驾司机。他说,坚决不让高温成为违法的挡箭牌,成为事故的隐患,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中午值完勤,因怕辖区路段有突发情况,张晓明和同事轮流在附近的餐馆匆匆吃了午饭。
到了下午,张晓明已完完全全成了一名“焦警”。17时许,晚高峰来临,室外温度接近40℃,此时,被太阳晒得明晃晃的马路犹如滚烫的蒸笼,热腾腾地冲出一股股热浪。
张晓明回到高峰点岗,准备妥当,深吸一口气,迎着烈日走出岗亭,来到马路上。短短几分钟,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就被烤干了,淡蓝色的警服上留下一块白白的汗渍,额头不断冒出汗珠,但他顾不得擦拭。几分钟后,汗渍又被新的汗水淹没,帽檐上再次汗水淋漓。
18点30分,高温仍未消退,张晓明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汗水保障交通顺畅,竭力为群众撑起一把“安全伞”。
铁路调车员李雪松:斗酷暑 “全副武装”穿针引线

李雪松放置防溜铁鞋,防止火车打滑。
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时间:8月16日14时
地点:彭山区青龙火车站场
彭山区青龙镇,作为全省重点物流聚集区,每天有大量货物输送到这里再发出……据统计,青龙场火车站年均到发量在450万吨以上,日均办理列车可达上百辆。
这么多货物到站如何分类,列车如何驶入指定的车站卸货?这就需要铁路调车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到站火车的每节车厢进行重新编组、解体,并将编组后的车辆运送到指定位置,通俗地说,就是为火车“穿针引线”。
由于需要24小时值班,经受日晒雨淋,每天随火车奔走……铁路调车员被称为“火车站最辛苦的职业”。
8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了青龙场火车站,这是成昆铁路上一个重要货物进出点,只负责货运列车的调配和连接。火车站站长常川说,这里的年货物到发量在450万吨以上,日均调车作业量也有上百勾。该站调车组有4个班,每个班配一名调车长和两名连接员,实行“四班倒”,上班时间分为白天(8:30-18:30)、上半夜(18:30-2:00)和下半夜(2:00-8:30)。
“白天被日晒,晚上被雨淋,熬夜加班家常便饭。”常川说。调车员的工作,不仅关乎火车运行的秩序,还保障着火车运行的安全。
16日17时许,青龙物流园内的铁路专线上,一列载满粮食的火车即将进站。铁路调车员李雪松手抓车梯,趴在火车的一侧,准备等列车进站后开始工作。
“列车进站,大家按标作业。”“收到。”李雪松的对讲机收到了调车长陈旭的指令,他立马回复。除对讲机外,李雪松身上还带有保险绳和防溜铁鞋,这两个大家伙重量快20公斤了。车辆停稳后,李雪松跳下火车,放好防溜铁鞋,拧紧人力制动机,将车厢连接处摘开……调车完毕,李雪松才有空擦了擦头上的汗珠。
对调车员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要时刻保持体力和身体的灵活性。他们抓住列车车厢的车梯,身体悬空,跟着以20-30公里/小时速度行驶的列车到达调车点,之后还要对列车进行编组或解体。如今,连续35℃以上的高温,又给调车员带来新的考验。
高温天气里,列车表皮和铁轨温度往往达到50℃以上,为防止被烫伤,调车员要全副武装,套上长袖黄色工作服,穿上高温耐磨的鞋子。“晒黑和捂出痱子是常有的事,这么热的天气长期在室外作业,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小伙子都会中暑。”常川说。
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次的调车计划都是对他们责任心的考验。“爬上爬下,抓梯跟车都是一种锻炼。”李雪松说,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尽全力干好。
环卫工人刘润:踏热浪 汗摔八瓣扮靓城市

刘润在清扫路面。
眉山网记者 蒋萍 文/图
时间:8月17日15时
地点:仁寿县文林镇建设路
头上是烈日,脚下是散发着热气的马路,身旁是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的车辆,配着各种嘈杂的噪声,这是一名普通环卫工的工作环境。为了城市的整洁,环卫工人们不怕热、不怕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仁寿县城区建设路,人流、车流量较大,门面房、流动摊点多,这里是环卫工人刘润所负责的路段。
昨(17)日15时,在建设路二段,59岁的刘润头戴橙黄色遮阳帽,穿行在人行道、快车道上,她挥动着扫帚,脸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渗下来,用手一抹,就能甩出一手的汗。
路上行驶的车辆纷纷紧闭了窗户,开着冷气,缓解太阳炙烤带来的热浪。每一次车辆鸣笛驶过,每一次尘土飞扬飘落,刘润就赶紧挥动着手中的笤帚,将路中间的垃圾扫至路旁。明晃晃的阳光下,她不停地重复着这一个动作。
一阵风过,有落叶掉下,白色塑料袋贴着地面移动,本想在树荫下小憩一下的刘润立马站起来,开始再次清扫。不一会儿,她把散落在地上的烟头、塑料袋等各种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
为了捡拾市民丢弃的垃圾,她每天要弯腰数百次。“每天衣服都要湿个几次,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时衣服干了后,还会有盐花。”刘润说着,拿起水壶,狠狠地喝了一大口。
这段路的清扫难度大,环卫工人已换了好几拨,刘润却坚持了下来。“我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工作,晚上8点下班。上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各门面前的成堆垃圾清理干净,再对路面进行普扫,捡拾行人、车辆驾乘人员丢弃的垃圾,这些工作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在刘润看来,马路就和自己家一般,每天无数次的清扫换来一尘不染的街道,是她心中最大的慰藉。太阳再毒,气温再高,她也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我当环卫工人后,深深体会到工作的辛苦和城市环境的重要。”刘润说,“捡拾市民和车辆驾乘人员乱丢的垃圾,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候还要在车流中跑来跑去,既辛苦又危险。”她希望,大家不要乱丢垃圾,共同维护城市的清洁卫生。
货车司机夏伟:顶烈日 辛劳奔波苦中有乐

夏伟开着货车在烈日下行进。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文/图
时间:8月16日14时
地点:洪雅县高庙镇某矿场
8月16日,室外温度在阳光直射下一个劲儿地往上蹿,直逼40℃。
14时,在洪雅县高庙镇一矿场门口停靠着几辆等待装货的卡车。周边没有树荫,太阳直射下,记者在车旁站了一会儿已汗如雨下。停靠的几辆货车里,有一辆车的前挡风玻璃上夹了一块硬纸板遮阳,颇为另类。29岁的车主夏伟身穿短袖短裤,在车内“避暑”,但额头上的汗水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淌。
“驾驶室里还行,至少有空调。”夏伟说,以前开没装空调的老式货车,一到高温天才难受。“驾驶室内唯一的降温设备就是一台老式小电扇,而且吹出的也是阵阵‘热风’。”夏伟回忆道,一到中午,车厢温度有45-50度,身上的汗顺着毛孔直接就下来,衣服基本上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透。
就在谈话间隙,轮到夏伟的车装货,他立即将车开到指定地点,并下车与工人一道上货。“夏天最累的就是装货了,一车货装好,基本要喝上两瓶矿泉水。”在夏伟的车内,副驾驶位置上放了一大箱矿泉水,车内还有一盒简单的盒饭。“有时为了装货,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我们的午饭基本上就在车上解决。”
半个多小时后,货装好了,夏伟不顾一身的汗,围着车辆进行常规检查。“今年是我开大货车的第8个年头,车辆性能对行车安全具有关键作用,所以我习惯跑一趟车就检查一遍。”夏伟说。
“跑一趟能挣多少钱?”
“150元,一天最多只能跑两趟。”夏伟算了算,每天挣150到300元不等,除去油费和车辆维护费,每月有5000多元。
“这么热的天,躲在家里最明智,你为什么还要出来?”
“家里上有父母,下有4岁的儿子,不出来挣钱怎么行?”夏伟说,夏天货单少,能跑一趟是一趟。
在聊天中,记者发现夏伟不时挠脖子,脖子上有一圈明显的红色。夏伟解释,他的脖子和前胸生了痱子,汗流在上面,总忍不住想挠挠,“车窗玻璃没有隔热功能,阳光直接照在身上,很多货车司机身上都起了痱子。”
等夏伟沿着车仔细检查完后,记者跟随他上了货车,坐在2平方米的驾驶室内,跟随着地面起伏而左右颠簸。
在太阳的烘烤下,虽然车内有空调,但背部、腰部、臀部长时间无法通风,身上的汗液丝毫没有减少,让人难受。“如果遇上爬坡,动力不足时,还得把空调关上。”夏伟说,开车时,烈日暴晒加上发动机散热,驾驶室内的温度往往在40℃以上,整个人好似蒸桑拿,收工后肌肉酸痛,身体像散架一样。
“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自由控制工作强度,因此每天完成固定任务后就可以回家了。”夏伟说,为了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再辛苦也无妨。
种植大户黄红:冒骄阳 挥汗如雨收获喜悦

采摘脆红李,收获喜悦。
眉山网记者 肖倩 文/图
时间:8月17日10时
地点: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1组
昨(17)日10时许,记者走进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1组脆红李种植大户黄红的农场,感受果农们的劳动热情。
一踏进幸福村1组,漫山遍野的果树便映入眼帘。此时正是脆红李的采摘季,在树叶的掩映下,红色的脆红李若隐若现,工人们站在树下,挨个采摘。
黄红和妻子徐仕群的农场种植了脆红李150亩,年产量9万公斤,如今,正是他家最忙的时候。
“今天12个工人一起努力,从9点开始,已经采摘了1000多斤脆红李,下午大家再加把劲,采够3000斤,争取准时将今日的订单发出去。”徐仕群边摘果子边说。
天气如此炎热,为什么不在早晨凉爽的时候采摘呢?据徐仕群介绍,脆红李的采摘节点颇有讲究,如果在早晨采摘,果子沾上露水,会影响品质。
采摘工人郑守军是第一天上班,徐仕群不放心他的采摘技术,在旁边指导他,“摘果子的时候一定要连柄摘下来,不然果子容易被拉伤,伤口会影响脆红李的品相和保存时间。”郑守军连连点头,手脚麻利地动起来,很快便摘了满满一筐。
“我平时在外地打工,这次回家正赶上脆红李采摘,所以就来当采摘工人。”郑守军说,“虽然天气炎热,但收入不错,干起来很带劲。”
看着黄红的农场搞得红红火火,郑守军有了新的想法。他计划利用家中的田地和山林,搞水果种植,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11时30分,工人们把一筐筐脆红李搬到农场的储藏室,徐仕群让工人回家休息,自己却没有停下来。“我们乡明天要举行脆红李采摘节开幕式,我要到果园里采两百斤最巴适的果子,明天参加展出。”徐仕群说,脆红李采摘节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宣传,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她家农场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不少。
竹艺项目建筑工:战高温 一丝不苟确保工期

测量员卓俊超正冒着36度的高温在室外作业。
曾筱慧 吴红莉/图 眉山网记者 古良驹/文
时间:8月17日15时
地点:青神竹艺大道、竹艺博览馆工地
15:00,青神县竹艺大道项目现场,工程测量员卓俊超正冒着36度的高温在室外作业,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往下滴。顾不得擦拭,卓俊超心无旁骛地投入道路测量工作。在竹艺大道改建项目现场,木工陈灵通正在给电线杆墩子固形。他告诉记者,他和工友们从7:00开始工作,19:00才能下班。这几天就得完成整条道路的路灯打桩工作,必须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所以加班是常事。
据了解,为确保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的顺利举办,日前,青神县已启动竹艺大道中段路面改造工程。该工程将改造竹艺大道中段(西门壳牌加油站至竹艺街路口)约2.7公里,道路面积约53000平方米。工程主要内容为拆除现有道路水泥稳定层和沥青混凝土路面,处理病害路基,新铺筑水泥稳定层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拆除现有机非隔离栏、路灯,安装竹元素路灯,提升雨水收集口、检查井等。工程预计将于9月20日完工。
在青神县国际竹艺城景区熊猫馆建设现场,泥工何地清一身湿透的衣服引起了记者注意。何地清说,自己的工作时间是6:30—11:00和15:00—20:30,衣服每天都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根本没时间理会。
熊猫馆占地面积3930平方米,包括熊猫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游客观光廊道、管理用房等。其中,熊猫室内活动场所及饲养员等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为870平方米,整个工程于6月15日正式动工建设,将于8月31日前全部完工。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70%的建设任务。
在国际竹艺城入口景观区开放式草坪广场,张涛、吴笑文两人正在烈日下安装草坪喷淋管道,20余名工人正在烈日下小心翼翼地搬运草皮。国际竹艺城入口景观区36000平方米的草坪广场,30余名工人已经在烈日下奋战20余天。草皮铺设期间,因天气不佳耽误工程进度,工人们只能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要加班到凌晨2、3点。据悉,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草坪铺设任务。
短评: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
微言
挥汗如雨,默默奉献。在这“烧烤”的季节,从交警到建筑工人,从环卫工到货车司机,有这样一群人总让我们肃然起敬,感动不已。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是高温下的坚守者。
他们不惧骄阳,不畏热浪,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经受着高温的考验,为城市的正常运转坚守着一份责任与担当。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为市民的舒适生活奉献着一份艰辛与汗水。劳动最光荣,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幸福生活,展现职业光辉,他们是美丽的,他们是值得致敬的。
当我们为他们的付出感动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不乱扔垃圾,外出遵章守纪,或者以举手之劳帮助他人;在眉山,政府有关部门为环卫工专设休息室,为他们送去一片清凉……这些都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最好尊重。尊重他人,快乐自己,我们身边就会处处有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