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话说洪雅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8-22 13:41:46      

责任编辑:


王仿生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到了唐朝,开始有名茶的记载。各朝代有关名茶的著作如下:
 
(一)唐朝李肇著《唐国史补》、陆羽著《茶经》以及诗人李白、卢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诗歌中,均有名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记载。
 
(二)宋朝《床史·食货志》、欧阳修著《归田录》、叶梦得著《辟暑录语》、宋徽宗著《大观茶记》、蔡襄著《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唐庚《斗茶记》、熊藩《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均有名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记载。
 
(三)元朝马临《文献通考》对名茶和茶的产地作了记载。西湖龙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龙井》诗中有记载。
 
(四)明朝有关茶叶的专著很多,达五、六十种,记载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谱》和屠隆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笺》,以及许次纾于万历二十五年撰写的《茶疏》这三部书中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记载较多。
 
(五)清朝有《广群芳谱茶谱》、陆廷灿所撰《续茶经》,彭昌运的君山茶诗。
 
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
 
由于茶叶在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出现了茶叶交易,随即产生人背马驮。
 
洪雅茶马古道,是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从全国参展名茶,再到茶博会的举办,无处不是洪雅茶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的身影。
 
千百年来,在西南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青衣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川、康、(西康省55年撤销)藏三省交汇的“大三角”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庄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洪雅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这条古道从四川的洪雅出发,经雅安,飞仙关,走天全,出禁门关,翻二郎山,泸定、康定、理塘、巴塘、左贡、八宿、波密、林芝、到西藏拉萨,然后进入尼泊尔。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曲曲折折,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天下的“洪雅茶马古道”。
 
“茶马”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茶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用作饮料,在全国各地皆为常事,而藏族同胞,尚未大饮。虽此前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就带来了大批茶叶,其后亦有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茶叶进入藏区,然而其清新明目,健脾养胃,祛劳提神的功效非常人皆知。藏民喝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汉民售之。茶马互市的兴起,无疑促进了藏汉经济的交往。在洪雅许多地方都设置了“茶马驿站”,明朝时,洪雅将茶叶的销售分为官茶和商茶,前者由政府机构采购交易,后者由茶商向政府纳税交易。但须限定数量和地域,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才将茶叶向民间开放。
 
洪雅是茶叶的主产区,“洪雅清茶【中国雅茶】”“洪雅边茶”享誉蜀中。与盛产茶叶的马边、沐川、峨眉以及部分川东地区有相互往来,他们生产的茶叶要售给西康省、西藏,都要经过洪雅的茶马古道。
 
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对茶叶却是十分的渴求,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之类的记载。藏族民族中也有“汉人饭裹腹、藏人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由于酷寒的高寒气候,文成公主当年带去的茶叶种子根本无法种植,只能依靠于蜀中茶叶入藏供饮。成都平原生产的丝绸织物等商品,售西康、西藏,很有一部分同样经过洪雅的茶马古道进入藏区。
 
蜀中需要西藏的麝香、藏红花,、雪莲、藏香、虫草、松茸,、藏刀、黑木耳等,由返回的茶马队驮回,经康定、泸定、雅安……至洪雅的茶马古道进入眉山、成都。这种出产与需求的互补,促使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诞生了。
 
洪雅是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茶叶的盛产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更与西康省、西藏相邻,因而“茶马互市”交易更盛,至清代经商户达二三十家。“洪雅清茶【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洪雅边茶”产量达上万担。炳灵、吴庄、高庙、吴河、桃源、柳江、花溪等全县产的茶叶,经过洪雅县城,出西门,便是竹菁关,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出了竹菁关便是西康、西藏地区。
 
相对于年代更为古老、被历代衙府称为“官道”的经洪雅、雅安、荥经、泸定、康定的“大路”,此路俗称“小路”,所背之茶亦称“小路茶”,无论大路、小路一样要路经此处洪雅竹菁关,过雅安的马鞍山和二郎山。要入西藏必翻越三千二百多米的马鞍山和五千多米的二郎山。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所以各地古道中惟一造就了“茶马古道”上仅此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独有的风景奇观:人力背茶。背夫们相约十人、八人,每趟从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背往指定的地方。体力好的取15—20包,足有200—300斤。
 
洪雅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大米或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再带一点猪油仅此而已。胸前系着一条“毛巾”,专用于擦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领头背夫(有地方称拐子师,也有地方称大背师)便审势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需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痕迹。炳灵、吴庄坡上,高庙、桃源坡上、柳江、花溪、东岳、罗坝等坡上、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百年(有的说一千年),一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它是人类向前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着光彩的里程碑,它光彩背后的神奇,源自于人类的坚韧不屈和起源。
 
洪雅茶马古道,由唐代洪雅商人与古代西藏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 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人背。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马均是指商品)。刚开始之所以用人背,是因为当时(宋朝)要的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茶叶数量不多,人背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到了宋末元初时,西藏、尼泊尔需求猛增,每年要有数百万斤紫笋(注:现在的中国雅茶)茶叶要贩运,人背不能胜任,所以用马。由于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洪雅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 “蜀中洪雅边茶(注:现在的中国雅茶)”,产地洪雅,经雅安,天全、泸定、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洪雅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洪雅出发,经雅安、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惩德钦,到西藏邦达、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四川西藏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上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三百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雅茶文化万行调研新发现:洪雅约2处茶马古道遗址,我们中国雅茶文化万行调研活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以对洪雅境内茶马古道沿线的文物调研已完成。全县约10处文物保护点主要包括道路、桥梁、建筑物、沿途的摩崖造像等,茶马古道位于炳灵、孙坝的两座建于清末的两座桥,其中一座拱桥,另一座平桥至今仍在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
 
调研结果与建议
 
全县约10处茶马古道分布在炳灵、高庙、竹菁关、三宝、天池等处。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为内地和藏区互补性的茶叶马匹交易所催生。古道西线以成都为起点,形成了涵盖川藏的密集路网。超前建筑理念让大多数古道留存至今。我调研中国雅茶文化历史时发现的一段傍山修建的古道,让人啧啧称奇。这条山道每隔一块青石板就是一个大鹅卵石铺就,和普通道路平坦的路面设计不同,它被设计成了中间路面略微凸起的“鱼脊状”,有些靠山崖边的道路边设计成石板和鹅卵石铸成的护栏。“这种鱼脊状的设计思路是非常人性化的,在雨季时,雨水会自然沿着两侧形成的坡度流下,不会造成路面积水。”而且,每隔一块青石板和一个大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因大鹅卵石园园的 ,如果全部用大鹅卵石,防滑作用就差些。除了路面上铺设的石板鹅卵石之外,还有一些古道的路基下并不是常见的泥土,而是铺设了一块块青石板,以确保道路的持久坚固。正是古人的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才使现今大多数茶马古道仍保存完好。
 
我还了解到,茶马古道最初由民间修建,由于具备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稳定,因此为历代官方所重视,承担了大量的修缮工作。我在中国雅茶文化调研中,茶马古道位于都江堰紫坪铺镇的两座建于清末的拱桥,至今仍在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我建议 申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规划。现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路网的逐步完善,茶马古道所承担的运输功能正在被逐步淡化。部分古道由于地处山林远离市区,人烟稀少,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利用价值不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加之长期以来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古道正在慢慢减少。
 
由于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部分古道遭到了破坏,让人非常痛心。未来古道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古道和旅游业相结合,让古道为更多人所知晓,现在茶马古道旅游线路比较冷门。目前,据我知道,有些地方虽然有茶马古道这条旅游路线,但咨询者寥寥无几。我希望洪雅将来出台具体的保护规划。

王仿生在调研路上
 
〈 注:本文作者王仿生:系中国雅茶文化首席研究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委员,眉山市文史专家,洪雅县文史专家〉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