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贵(左)走访仁寿县虞丞墓守墓人宋克成。

唐金贵正在写作。

唐金贵(中)和仁寿作家一起下乡采风。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热爱地方文化,源于唐金贵浓浓的乡愁情结。他出生在农村,在44年的光阴里,他发现很多美好的老事物都在渐渐消失,而这也触碰到了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唐金贵开始用散文的笔法来描述身边的老匠人、老习俗、仁寿话。清新的笔调很快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他也深深地喜欢上了仁寿地方文化。
“记录当下的人和事,留一点乡愁给后人。”唐金贵也不知道做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甚至要为此付出
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他,让他为记录这些琐碎杂事而乐此不疲,他只觉得当下的故事或许将变成以后的历史,而他的文字则成为后人了解仁寿的资料。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唐金贵,一起去聆听他和仁寿地方文化不得不说的故事。
记录一方山水的馈赠
唐金贵生于仁寿县天峨镇,从小生长在农村。热爱地方文化,对他来说是在生活的浸润下形成的,进而成为了他不懈的追求。很多人的文学情结是在小时候就萌芽了,对唐金贵来说也是如此。儿时的他家境非常贫寒,当别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他却只能眼巴巴地继续等待,内心深处对上学充满了渴望。
9岁那年,唐金贵终于如愿上学,刚拿到课本的一刹那,他就深深地爱上了读书的感觉。喜欢读书,是师生们对他一致的评价,很快他的阅读范围就突破了课本,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成为了他的最爱。也是从那时起,唐金贵学会了记录,记录每一天见到的人、发生的事,这样的事情虽然简单,但一直能持续到现在靠的还是“坚持”二字。
书读得多了,记录的也多了。在读书期间,唐金贵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写作,特别对散文情有独钟,与旁人不同的是,他的散文并不拘泥于写自身的喜怒哀乐,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他所见到的人身上,而那些多年记录的笔记也成为了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后来,唐金贵参加工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学校、政府办、老干部局、政法委等部门任职,从来都不曾和文学沾边,但他就是放不下手中的笔,依旧笔耕不辍,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那不同视角的散文很快引起了仁寿文学界的注意。
2009年,唐金贵加入了仁寿县作协,得到许多系统写作培训的机会,文章也越写越好,也认识到了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迈过不惑之年的他,心中却是激情万丈,要用手中笔记录仁寿这方山山水水的馈赠,讲述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为子孙留下文化记忆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仁寿县计划出5本与地方文化有关的书籍,唐金贵被委以重任写作仁寿金马河的故事。金马河是仁寿的母亲河之一。它潺潺的河水穿城而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寿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为了深入挖掘金马河的故事,唐金贵一边在故纸堆里查找史料,一边沿着金马河流淌的方向,探访龙王庙、八角井、金马井、玉带桥等地,实地考察当地的水文地理、饮食文化,并找当地的长者、文化干事等人讲解当地与金马河有关的故事。经过不懈努力,唐金贵收集了近20—30万字材料,慢慢雕琢、打造,写成了《金马河 那流淌不完的故事》。经过这一次与地方文化的亲密接触,唐金贵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文化魅力,更愿意为传承地方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梦想与步履都不停歇
尽自己的努力,留住仁寿人共同的乡愁,唐金贵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目光首先聚焦在了那些熟悉的人身上,石匠、瓦匠、补袜匠……这些职业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接触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职业差不多已经和快要消失了。唐金贵用散文的笔法描述曾经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给大家讲过去发生的趣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系列文章还入选了《巴蜀风情·眉山卷》。
除了关注身边人,唐金贵的目光还停留在仁寿的老物件上,古桥、古庙、石碑等一些看似平凡而又有饱含岁月故事的物件。多少年来,他总要趁休息的时间下乡去寻找老物件,听当地的老人讲它们背后的故事;每到一处,他首先想到和做到的是熟悉那里的人文、风土,慢慢形成文字后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现在,唐金贵又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仁寿话,因为他渐渐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仁寿话渐渐在生活中消失了。而多年的阅历告诉他,仁寿话是有自身特点的,他要把这些话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地道的仁寿话是什么样子。当然,唐金贵关注的还不止这些,他希望能竭尽所能记录仁寿过去以及当下的人和事。待时光流逝,这些人和事物不复存在之时,至少后来的人们还能通过文字了解曾经的仁寿,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