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丽正在对苕丝糖进行包装。
眉山网记者 王允浩 文/图
谁都知道创业不易,但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弄潮儿,在他们当中,80后创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有这样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一所私立学校成为小学教师,完全可以过上稳定的生活。“但是,带着叛逆的想法,黄伟丽最终决定辞职自己创业,趁着年轻挑战自我,用实力去验证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样子。
儿时记忆中的美好
成为创业的原动力
“小时候,东坡区松江镇家里是那种老式的四合院瓦房。红苕完全靠人工来处理,记得那会儿有一个很长的木板,就好像是一个加长版的菜板,然后两边依次站满工人,分工合作,先是切片,然后切丝。”自打记事以来,黄伟丽的脑海里就烙上了苕丝糖的影子,“因为经常操作,木板会慢慢地切穿,菜刀经常使用的部位也会缺上一块。”
正因为苕丝糖,黄伟丽家里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她也因为耳濡目染,对苕丝糖有了深厚的情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面上的零食开始变得纷繁多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日子不再拮据,随手便能买到想吃的东西,苕丝糖的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不少小作坊最终走向了倒闭。“然而,尝鲜似地走过一遭后,再转过头来,许多人却发现如今轻易到口的美食,远远没有儿时那些老味道来得踏实和享受,想要再去找寻,却又有些遥远了。”黄伟丽说。
放弃做白领
回家做“烧火官”
“现在年龄大了,生意也难做,做苕丝糖又累又挣不了什么钱,干脆就不做了。”提到苕丝糖,父亲眼里总饱含着不舍。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传统的手工制品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在黄伟丽的眼里,这才是儿时美好的记忆,而且苕丝糖是潜力股,能够成为当下人们口中的佳品,是值得去坚持和守护的。带着对苕丝糖特有的情感,她决定回家跟着父亲学做苕丝糖。
然而,黄伟丽的决定却遭来父亲的强烈反对,在经过几番探讨仍无法说服父亲后,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教师工作,破釜沉舟回到家中,向父亲进一步表明态度,但父亲却似乎并不领情,而只是让她负责所有工人每天的伙食。她以前几乎都不做饭,在父亲的指引下,经过几个月的“烧火官”生活,她的手逐渐粗糙,手臂也逐渐有了力量。
“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为了磨炼我的意志,也是在一点一滴传授火候掌控的技术给我。”黄伟丽似有所悟。
时光荏苒,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她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从烧火到切苕丝,再到油炸、熬糖、炒苕丝、倒模、切块,依次细致地进行了学习。因为制作过程中,需要的油温很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翻炒,手臂上时常会出现烫伤。即便如此,黄伟丽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提高苕丝糖制作效率
自学成为机器专家
“要发展,必须要改革。虽然对制作苕丝糖的前景很看好,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生产方式无法抵挡面临的冲击,为了寻求更好、更远的发展,从接手家里的作坊开始,我便在不断地进行全新探索,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效率,实现更大的效益。”黄伟丽说。
在综合考虑后,她决定在苕丝糖机械化生产上加大投入。然而市场上却没有相配套的专用机器,要想实现机械化加工,需要完全靠自己去研发适合各个环节的机器。当时,对机器完全一窍不通的黄伟丽,开始每天研究机器。
先确定了所需机器的用途后,找到生产厂家,按照需求做出相应的产品,然后再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细致地打磨和修改。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机器使用起来更方便、更适合,黄伟丽常常会通宵研究,不断反复地尝试,直到做出理想的产品。正是这份执着追求,终于创出了适合苕丝糖制作的新型机械,大大提高了苕丝糖的制作效率,不少同行还专门找她取经,从机器改造到维修,她俨然成为了专家。
即便如此,苕丝糖制作的关键环节,她仍然坚持人工制作。制作苕丝糖的原料红苕,她也一定只采用白皮红心,熬糖也一定要恰到好处。
如今,黄伟丽生产的苕丝糖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是信心十足。“从清朝到现在,苕丝糖一直都有大量的‘粉丝’在,只要我们能坚持做好品质,就不用担心它不受欢迎。”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留存下许多人儿时的那份美好,黄伟丽觉得很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