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7-03-03 15:29:58
责任编辑:
谭嘉与她的旧时光
眉山网记者 严丹玫 李泓莹 文/图
2016年年底,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陈香梅公益基金会携手悦中国,推出的欧洲行展览交流活动《大国工匠—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来自全国各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人聚在此,瓷器、彩绘、剪纸、团扇、羌绣……其中一位来自四川眉山,42岁的谭嘉,她做的旗袍,滚边像流水一样,顺着面料的弧度淌下来,绣花在其中活色生香,把东方的婉约美表达到极致,没有人不讶异其精致。
谭嘉工作室旗袍陈列一隅。
这样一位传统手工艺人,或许你没有听说过,但你一定要听听她的故事。她从一个小城市里慢慢被熟知,到走出国门,从一名有着稳定饭碗的建筑设计师到丢弃工作学习制作旗袍的技艺,她从不标榜自己匠心,却在旗袍的一针一线间,蕴含着浓厚的情意。
三八妇女节临近,去写这样一位人物,并不只是夸赞和歌颂其女性绽放的魅力,而要想要更多人去聆听,作为一名传统手艺人的用心。
2016年年底,赴欧洲参展的中国传统手艺人合影。(资料图片)
一段曼妙旅程:带上旗袍赴欧参展
——欧洲的风 吹来了中国味道
“喂,请问是谭嘉吗?我们想邀请你带上你的旗袍,代表中国传统手艺人到欧洲参加‘大国工匠——中国传统手工艺展’。”
2016年10月中旬,谭嘉接到一通电话,听说要去欧洲参展,谭嘉嘟囔着,“这么远啊,我不想去,手里还有好多旗袍要做。”电话那头被谭嘉可爱又认真的语气逗乐了,一边劝说着其出去开开眼界,一边把活动行程告诉了她。
谭嘉转念一想,之前不是都流行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好的机会,我不能光想着是去展出旗袍,要当做一次游学。手艺人不能只专注于自己手里的东西,更需要开阔眼界,才能把更好的理念,融入到未来的手艺里。
“不打没准备的仗”是谭嘉一贯的认知和理念,敲定了这次展览游学的旅程,她开始着手做旗袍,废寝忘食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出了12件原创旗袍。
带着旗袍,带着属于中国的传统艺术,谭嘉踏上了去往欧洲的路途。近半个月的时间,从意大利米兰到英国伦敦,再到牛津大学,欧洲的风吹来了中国味道,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注定这趟旅程的曼妙华章。在欧洲,谭嘉像只脱了缰的马驹,四处游走观看,每到一处必去当地的博物院,她说这里集中了所有历史文化的精粹,大饱眼福又能吸收养分。问及旗袍展出的情况,谭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很多时候,自己都去开眼界了。”
即便这样,她的旗袍依旧深受喜爱和欢迎。一通通电话打来,一个个微信传来,甚至还有等谭嘉晚上回到酒店后,专程来拜访做旗袍的客人。
一位马拉西亚华人曾通过网络得知谭嘉,通过视频订下了一件旗袍,收到后非常满意,又订了五件。得知谭嘉要去英国参展,便叮嘱在英国生活的女儿,一定要找谭嘉定袍。三小时的火车专程赶赴伦敦,姑娘找到谭嘉,在旗袍的牵引下,两个人越聊越投机,十多件的订单都嫌不够。夜晚11点半最后一班车的催促,才恋恋不舍的告别。
旗袍灵感来自于宋徽宗《瑞鹤图》(左二旗袍)。(资料图片)
偶尔守在展会,谭嘉展区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外国人、华人以及各个媒体,都被她的旗袍吸引驻足、观赏、询问,倾听其设计灵感来源与理念。“我们做旗袍时,灵感来源有很多,有时候是自己在纸上随意的画几笔,突然灵光一闪,有时从一些画,甚至一首诗里找寻,瞧这件,绿底白鹤,展出时很多欧洲人从这件旗袍里读出了古味,觉得很是能代表东方的美。”她说。
谭嘉口中的这件旗袍,是从宋徽宗的《瑞鹤图》获取的灵感,蓝灰色调的背景像极了传统香云纱旧旧的感觉,黑色的屋檐设计成了滚边,勾勒旗袍的整个身形;黄色的云幻化作线条,与滚边相搭,优雅兼备;古建筑的瓦当变成了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扣头;仙鹤则是整个旗袍的点睛之笔,活灵活现,似飞天,又似低空盘旋,每一处都蕴含了传统的诗意。
谭嘉的时装画。
受追捧的不仅是旗袍,谭嘉的时装画也很多人喜爱。她从未想过,自己在设计旗袍前寥寥几笔的时装画,本是简单装裱出来,与展出的旗袍搭配,居然会被一名牛津大学的教授买走。“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特别开心。”谭嘉瞪大着眼睛,像极了一个受到鼓励的小孩般喜形于色。
撤馆前一日,牛津大学的许多学生一拨拨的来,有些专程来抓紧时间订袍,还有的是替自己有事无法前来的同学捎话。“姐姐,你做的旗袍不讨好我们学生,因为要稍微上些年纪的人才能穿出韵味,但是,你的旗袍做得非常有内涵,我们很喜欢。”
一句简单的赞扬,却让谭嘉久久难忘。这一趟欧洲之旅,让她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叩问和撞击。
“你看欧洲的建筑,几百年几千年就矗立在那,无声的告诉你什么是匠心。”
“宽了眼界再回过头看自己的旗袍,太多东西可以古为今用,太多东西还值得去学习和摸索。”
……
回到国内,谭嘉从未将这次展出当做自己的徽章,而是又埋头于工作室,将客人订下的旗袍一一完成、打包,再漂洋过海寄往欧洲。有收到照片的反馈,也有英文邮件,言语间无不表达着对谭嘉旗袍的喜爱。
一个人的修行:谭嘉与她的100件旗袍
——第100件旗袍好像是注定已久的相聚
七年前,谭嘉说,“我要做100件旗袍。”
那时的谭嘉,并不是什么二十来岁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她已经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建筑师,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个幸福的家庭,用常人的思维是应安于生活、满足现状,可为何要选择去做旗袍?又为何要做100件旗袍?
“我觉得更好的生活就是有所追求吧,没有想过结果和目标,这条路是用来充实自己,等老了回头望时觉得没有虚度此生。”谭嘉说,做100件,是为了更好的悟和了解旗袍,不亲手做,不知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没法进步。
在所有人反对和不看好中,谭嘉放弃了“很是来钱”的稳定工作,把自己锁在车库里,一个人埋头做旗袍。
一开始不会做盘扣,谭嘉便埋头钻研,从清晨到黄昏,终于做出了一颗满意的盘扣。为让技艺更精湛,闲暇时间里,她总是盘扣不离手。就连儿子都心疼,想要给她发明一个造盘扣的机器,让她不再那么累。
自从选择旗袍,一天的时光飞驰而过,有时面对不成功的袍,谭嘉坦然面对,总结下一件该怎样去改进,没有抱怨。为改进工艺把快做完的袍一整件全拆掉,重新缝制,还末达到效果,就裁一件再试。长时间的手工缝制,手常常抽筋,整个手僵硬得痛,后做多了,手反而比以前更灵活,谭嘉说,非常庆幸自已的坚持。
做得多了,才方知旗袍并不是光靠细致耐心和熟能生巧,脑子、心和手是长在一根线上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旗袍才能越做越好。
谭嘉最喜欢的连袖老袍一直是心里末解的迷,想着那时的裁缝是怎样做出圆肩细小的袖,手臂下绉折刚刚好。这样的问题从她开始做袍就一直在思考,翻阅很多以前的老裁剪和美式结构,从中了解连肩袖是中式服装的特色,圆润的肩头带着东方的柔美,又能满足手的活动自如。
带着问题做袍,才能在某个时刻豁然开朗,想明白这些工艺的制作才真正开剪,那些日子谭嘉总被伙伴们笑其傻劲,何必这么费脑去做。而谭嘉觉得,做旗袍就像是一个人的修行,就像《百鸟朝凤》里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做袍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尝试不断修正再总结。
“好的旗袍必是裁剪精准的,宽一分太肥,窄一分又太瘦,必须有一种贴身而行的效果,就像是一种人体的反雕塑。没有任何冗杂多余的部分,有的只是细腻、含蓄和柔情。”做得越多,谭嘉有了一套自己的做袍心得,恰到好处的收腰,精神干练的立领,古朴典雅的盘扣,加之优雅的双开衩,西式立体剪裁工艺与中式传统旗袍制作方法的结合,将东方女性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温婉、含蓄,在高贵的气质中透着一种知性。所以在她这里,每一个客人来都是一个重新剪裁的过程,没有重复,独一无二。
在旗袍的面料上,谭嘉也颇下心力和血本。市面上有很多旗袍外面的料子用真丝,里衬用仿真丝、织锦缎,“为什么外面那层都用了真丝,里面贴身的却不用?大热天穿着就不那么舒服。”谭嘉的旗袍里衬都用的真丝双绉,很多大厂觉得这样太奢侈,但她坚持:“我就用这个。”
100件旗袍完工的当天,谭嘉在论坛上写道:“第100件旗袍好像是注定已久的相聚,也必然的,我对旗袍的精髓更加明了。”
渐渐的,少于宣传的谭嘉,名气却因口口相传或者朋友圈等传播,在当地有了一定名气,甚至还引来了全国各地喜爱袍的人专程来工作室订旗袍。
情意都在针线里:突破自我与用袍“疗心”
——让更多人穿上旗袍 移步生香
一晃,谭嘉的旗袍迈入了第七个年头。时间愈久,手艺愈醇熟,她却并未像许多做旗袍的商人那样,提高自己的产出率,或是跟大厂联手跑量。机械大生产时代,谭嘉仍旧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沉得下心,坐得住板凳,一针一线缝制旗袍。
有时候真觉得谭嘉执着的可怕,客人来了,光是量个三围尺寸都得要十来分钟,正面、反面、侧面,还要拍照,要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三维图,以便更好的了解客人的身形。这茬完后,谭嘉随手拿起速写本,几笔勾勒出客人想要的款式、花样效果图,供其参考,细致极了。
送走客人,谭嘉开始整理自己的草图,从盘扣、绣花的设计样本,到给每个客人设计的旗袍版式,有时候来了兴致随手在速写本上勾勒几笔,这样薄薄的一页纸,竟能塞满整整四箱。问她为何要全部这样如悉保留,谭嘉说,“这些就像从自己内里诞出的小生命,它是我的成长路。”
这样用心做出的一袭旗袍,蕴含着百种情愫,诠释着一种本色的儒家文化,那种并不张扬的显山露水,却能将女人的精致,妩媚尽收眼底,宛如中国古老青花瓷瓶里开出的一朵郁金香,令人回味在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意境中……
这些年,谭嘉无数次前往上海、杭州,挑选考究的真丝面料,进口暗扣和针线;到上海拜访给名流们做了80年旗袍的褚宏生老艺人,求取旗袍制作技艺的精粹;到杭州拜访老一辈旗袍收藏家,和他们共同探讨旗袍的内涵与韵味;为一观最新设计,她远赴香港看旗袍展;上北京学习立裁、晚礼服,参加旗袍酒会,与设计师们交流……不断的提升、进步。
于是,2016年,谭嘉的第一件中式婚纱诞生。
来订中式婚纱的客人王毓来自彭山,与谭嘉认识了三年。每一年,王毓都会来谭嘉的工作室,订下一两件旗袍。“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太奇妙。”谭嘉非常感慨说,第一年,王毓带着男朋友来我这里订了一件旗袍,第二年冬天也来了,第三年,他俩领完证来我这里,给我分享喜悦与甜蜜,同时订下了这件中式旗袍。
前前后后,谭嘉与王毓讨论了近一年的时间。用白色蕾丝突出雅致的感觉,加之中式盘扣的点缀,而绝妙之处是,系上裙摆便是婚纱,而脱去裙摆就是一件清新脱俗的白色蕾丝旗袍,非常实用。
谭嘉说,这算是自我突破的一个点,以后还有下一个,下下一个更大的突破。
有时候她想,究竟是女人诠释了旗袍的韵致与美丽,还是旗袍成全了女人的婀娜与风情。当旗袍女人走过唐诗,路过宋词时,在不经意间沾惹着怀旧的气韵,蹉跎着烟雨红尘,让那份含烟飘渺从骨髓一直流淌在纤纤指尖,恰是东方柔情的再次盛放。而当旗袍遇上病痛,竟也能起“疗心”的作用。
那是一位已经在化疗的客人,剃光了头,却身着美丽的旗袍,行走在旅途中,摇曳与绽放着属于她独一无二的美。谭嘉在感触之余,突觉身上的担子又多了一层。
是啊,美丽没有国界,更没有指定谁能穿谁不能,美好的事物带给人赏心的作用,这不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吗。客人激励她,她鼓励客人,传统文化的美赋予的力量,让谭嘉行走的更加坚定。
而她,想要一辈子在这座眉州小城里,集东坡文化于旗袍一身,发扬,并且为中华服饰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风的魅力,感受美,热爱美,让更多人穿上旗袍,移步生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