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探访世界最早的茶市——彭山“武阳茶市”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7-03-05 09:15:02      

责任编辑:



彭山江口。


江口码头。


武阳茶市遗址。

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惊蛰已过,万物复苏,又到了春茶采摘的季节。彭山区江口镇茶场村的一个陋巷,看似并不起眼,却大有来头——西汉王褒《僮约》中提及的“武阳茶市”就是这里,而此地距离张献忠沉银处,仅有几百米。

2000多年前,王褒的一篇《僮约》,成为了中国茶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在茶文化史上广为流传,并为最早出现茶叶市场的史书记载。

王褒《僮约》

世界最早茶市记载

《僮约》,是王褒作品中,最富特色的文章,记述了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用简单幽默的句子,描绘了西汉时期四川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宏观情况。

从王褒僮约的译本来看,大意是讲西汉宣帝神爵三年正月里,资阳人王褒去四川省成都游学,并长期居住在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王褒经常让其家中一个叫“便了”的仆人去买酒,便了替他跑腿很不情愿。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主人,您以前买我的时候,只是让我待在家里,并没有让我给其他男人买酒。”

王褒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在元宵节这一天,花了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便了无可奈何,只能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我已卖给了您,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便了哪里知道,这王褒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便随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彭山区文广新局局长李亚军说,《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是说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去买回茶叶。”李亚军说,武阳就是今天的彭山。

记者探访  小巷曾是码头集散地

3月1日,69岁的彭山原文化局职工倪兴国,带着记者,来到江口镇茶场村。这里距离张献忠沉银发掘地,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

顺着梯步往下,一条小溪、一条小巷在前。“这就是最早的武阳茶市。”倪兴国说,随着他所指方向望去,2000多年前茶市,如今是一个宽不到5米的窄巷,窄巷两边,是砖瓦修砌的民居,察觉不出茶市的踪迹。“我小时候还来这儿买过茶,梯步上面就是戏台。码头运茶,戏台唱戏,人来人往,闹热得很。”倪兴国回忆,“现在陆路运输发达了,盐、茶这些物资就不从这里运了。”

穿过茶市来到江边,拨开岸边的草丛,一条宽约5米的梯步。倪兴国记忆中,这就是江口大码头,是这里48个码头中,比较大的一个。“丰水时期,这个码头可以停放40吨的船。”倪兴国说,“这条梯步,就是挑夫走的,送到码头的盐、茶、柴、碗、烟等物资,通过挑夫挑上岸边。路程不远的就用机公车来推,路程远的就用马来驮。

不光是茶,上世纪80年代,倪兴国还在江口岸边,当过纤夫,拉过大船。

“紫坪铺水库修建之前,江口水量很大,下通乐山、宜宾、重庆,上达新津,邛崃。水陆交通异常发达。”倪兴国说,特别是民国时期,江口一带,5公里范围内,多达48个码头,繁盛一时。“由于府河的水小,江口是两江汇合处,因此成了货物南上北下的集散地。水运最盛行时,堪称南丝绸之路最大的集散地。”

茶市遗址就地打造  追溯中国茶文化

倪兴国的话,得到了当地史料的证实。

据彭山县志记载,汉代开始,武阳便是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经繁华如织。当初成都及川西部分地区下行出川的茶叶在此汇合,顺岷江东下。“彭山本地过去有很多野茶,周边茶就更多了,比如说雅安蒙顶山的茶,而要运往成都,就必然会经过江口,所以形成了最早的武阳茶市。”

不久前,倪兴国和原彭山区文化局局长谢开远等4个人一起,沿着儿时熟悉的江边小路,走访了100多户人家。“从武阳茶市起,往汉崖墓博物馆方向,2.5公里的岸边,还能找到28个码头踪迹。”倪兴国说,由于时间久远,很多码头已经被占用建成民房,找不到踪迹了。但根据记载和老百姓回忆,统计下来,江上最多时有48个码头。

“武阳茶市遗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也是追溯中国茶文化源头的重要依据,具有旅游文化、科普教育价值。”倪兴国说。据悉,彭山区拟计划以武阳茶肆为重点,仔细、全面梳理彭山区茶文化历史,为中国茶文化的挖掘传承做出贡献。此外,当地还会研究建设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并以此为载体整合资源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融入养生文化、长寿文化的4A级以上景区,打造彭山区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