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珍华正埋头“抓条。
李俊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文/图
在茶叶采制期,花溪镇茗道茶厂的老板沈其军从早上5点一直要忙到深夜,收茶、摊茶、制茶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把握。每年这时候,茶厂都会制作一种半手工的茶——高山毛尖。
4月10日晚上9点半,在茶厂门口,沈其军的妻子帮忙从茶商贩的车上将新鲜的茶叶拿下来称秤、记账。茶厂严格要求只收高山茶并且要保证茶叶质量,为此,商贩们每天在晏场、祁山、严桥、桃源、侯山等山间行走收茶,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嫩度,送茶途中几乎不能耽搁。
茶叶送来必须要抓紧炒制,时间一长就变了味儿,就不能保证茶叶质量。在这个季节里,厂里的炒茶师傅都是通宵炒制茶叶。有着30年制茶经验的河南信阳人周师傅,管控着厂里茶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送来的新鲜芽尖经过的第一道工序是机器“杀青”。“杀青”过程中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温度、湿度与时间的掌控,都凭感觉。
第二道工序是茶叶揉捻,这也是制茶流程中的重要工序。通过机械“揉”和“捻”的动作,将近似自然叶片形态的杀青叶,用“机械”的方法,使叶面积缩小,揉卷成一定形状,完成对茶叶的塑形。
第三道工序是“抓条”。在茶厂的一面墙下,4口炒锅一字排开,26岁的袁珍华和其他几位师傅正在埋头“抓条”。只见他们手心向下,拇指张开,另外四指合拢,形成“八”字形,茶叶从小手指部位带入手中,沿锅带上,用大拇指捏起,到离锅心15厘米高处,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摇动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依次落入锅心。如此循环进行,到茶条成形,七八成干时,就可以出锅了。
据现场师傅介绍,炒锅温度有70-80摄氏度。长期的工作,炒茶师傅们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加上茶碱的染色,整个炒茶季双手都是黑褐色的。在高山毛尖的制作期,待茶叶制作的前几道工序完成,师傅们便开始第四道工序——炒制,每个人一晚上会炒上几百锅。
“通常,我们炒制一斤高级毛尖茶约需5万个芽头,泡一杯3克的清茶,需要独芽大约300颗。”沈其军介绍说,为了制作精品春茶,每一道制茶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恰如其分,其中一道工序失误,就会导致全盘皆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