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聚焦传统村落保护 拿什么留住“我的乡愁”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8-07-06 09:51:23      

责任编辑:唐晓征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友人贾讷回眉州做官,苏轼作诗相送,殷殷期盼回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诗意地吟唱,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那枚牵着母子挂念的“小小的邮票”,那张载着夫妻思念的“窄窄的船票”,那湾连着两岸亲情的“浅浅的海峡”……余光中的乡愁勾起多少人的思念!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对乡愁的抒写数不胜数。当我们穿过时光行至今日,乡愁又成了整个民族的呼唤,整个社会的寻觅。

  近年来,我市先后有洪雅县高庙镇花园村、瓦屋山镇复兴村、青神县汉阳镇汉阳场社区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更有5个村落省级传统村落和5个市级传统村落。瓦屋深处,岷江河畔……眉山传统村落,散落在山水之间,像一个个藏于深山、隐于平原的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凝聚。


res01_attpic_brief (6).jpg

柳江古镇。王国荣 摄

  一方水土一方人

  6月15日,在眉山籍著名作家徐康家里,老先生对记者如是说到:“老家的水土,是我们乡愁的永久安放之地,更是创作的灵感源泉。”

  所谓“水土”,其实里面包藏着每个地域独有的历史根脉、灵魂、神韵,而靠这样的水土滋养出来的人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呈现出相似的精神气质,体现出东坡文化的精髓。如果离开或失去这样的水土,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一如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所言:“古村落体量虽小但五脏俱全,是完完整整的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形态。”

  为什么中国人总要“衣锦还乡”,要“叶落归根”?在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况下,为什么无论如何都要返回故乡团聚……这就是乡愁,乡愁的力量!

  的确,是乡愁,让我们爱上传统村落,引导我们一起守望精神家园。游走于眉州大地上,我们总能找到这样一群人,因为“乡愁”,而无私奉献着。

  “我为东坡文化自豪,我爱东坡老家。”自费为家乡修建“三苏苑”的熊秀平说。东坡区三苏镇望苏村,苏东坡成长的地方,家乡人熊秀平受东坡文化浸润,从小就喜爱苏东坡,年轻时从部队转业后,成为深圳的第一批建设者,带着军人的果敢与拼劲儿,熊秀平渐渐发家致富。2010年至今,身在深圳的熊秀平,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家乡做实事:东坡书苑、文化广场、望苏桥、河堤……7年来,他捐的钱已经上亿元了。之所以无偿为家乡付出,熊秀平表示,自己是想留住乡愁,留住家乡的东坡文化。“我老了就想回家乡,留一幢小屋,随时看见家乡的山水。”


res07_attpic_brief.jpg

复兴村的青羌村民。


  与熊秀平一样,传统村落与乡愁,还有一群“守望者”。他们有的执着付出,有的默默守护,有的倾心建设,有的不远千里返回故乡。

  在丹棱镇幸福古村,文博怀着的是一样的“乡愁”。2016年起,文博一有空就会带着摄像机,走过的传统村落,寻找传统技艺。幸福古村、复兴村、汉阳镇……他用镜头记录村落,让那里的人们站在镜头前述说,他为它们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呼吁、奔走。“虽然就在老家身边,但乡愁也越来越浓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突然之间发现,你的生活方式变了,村子的面貌也变了,于是,你会经常回忆以前的场景和温暖……”文博行动起来,走到村里去,记录那些逝去的美好。

  “明月夜,思乡的清笛,时时惊醒我的睡梦。”今年94岁,在东坡区罗平古镇生活了一辈子的胡明贵老人依然在这里,虽然儿女多次邀他到城里居住,但物质条件再丰富,他依旧想着家乡的老码头、古街巷和父老乡亲……于是他选择了回来。

  “如今的农村,只有70岁或者以上的老者才能够部分地讲出古老村落、古老宗族的历史。从古至今延续的村落名称,延续千百年的姓氏、宗族结构,古老的农舍、村街、水井、老树、牌坊、祠堂、宗庙、戏台等很多都消失了。这些故事的主人坚守在原地的不多,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老去,或者在城镇化进程中随子女进城养老,从而永远地离开故事的发生地。”一位从事传统村落调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这,也是他们走访传统村落所深切觉察到的现实困境——传统村落如何留住人,留住传承,迫在眉睫!

res01_attpic_brief (7).jpg

幸福古村的“乡愁”元素。资料图片


  故乡,你还好吗?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许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总是如此感叹。在城乡现代化的滚滚车轮之下,原生态的东西开始渐行渐远,悠远的乡愁却日益浓烈,于是许多人开始寻根,叩问——我们的故乡,你还好吗?

  寻找传统村落,你会因为发现藏于深山的美丽村落而惊喜连连,也为未来得及抢救而消失的村落而惋惜失落。

  不可否认,21世纪以来,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前,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2年,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每天就有200多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传统村落。

  如今,许多地方的传统村落基本上有三种模式:一是新旧建筑杂陈,人们仍生活其中;二是为生活方便另建新村,老村落多闲置,少人居住生活;三是择地复建一座仿古村落,用于旅游开发,原来的古村落已经面目全非。这三种模式基本上也是国内和国际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常见的存在模式。这几种模式有好有坏,但许多人也在探索思考:如何更好地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保护?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村落?它们今后究竟该何去何从?解决这些问题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4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通过建立5项保护措施,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名录。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并实行挂牌保护。二是制订保护发展规划。各地要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在审批前通过四部门组织的技术审查。三是加强建设管理。严禁拆并中国传统村落,规划未审批前,影响整体风貌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利用现有专项资金分年度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范围包括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并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五是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每个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专家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

  该意见出台后,我国各地也根据《意见》制定了适用本地的传统村落保护政策,着手落实保护传统村落。


res04_attpic_brief (3).jpg

古镇街巷。


  乡愁,该如何安放?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该如何安放?寄托人们乡愁的传统村落又该何去何从?

  从2012年开始,我市政府根据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要求,开展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先后对全市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摸底排查,推荐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到省、国家。其中洪雅县高庙镇花源村、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青神县汉阳镇汉阳场社区被选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洪雅县高庙镇鲜湾村、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等9个古村落被选为四川传统古村落,仁寿县青岗乡邹胡村、洪雅县高庙镇黑山村等5个古村落被选为眉山传统古村落。

  2016年8月5日,我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眉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利用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保护好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生态自然、乡村环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要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新村扶贫攻坚相结合,与村民增收和幸福生活相结合。在保护中求发展,通过保护,把村落传统转化成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通过保护,推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整治,提升村落的品质和价值。

  “单保护传统村落还在路上。承载着眉山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的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我们要运用智慧和科学手段,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让一座座传统村落形神兼备,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留住我们现实的故乡和精神家园,还任重道远。”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寻回乡愁,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所以希望市民参与,共同保护我们的传统村落。”

        (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