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代号“6501”:他们在这里践行报国使命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04-19 08:06:12

责任编辑:陈敏


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


眉山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在“三线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广大建设者,在眉山这片热土上,不仅留下了宝贵的“三线”工业遗产,成就了眉山建设发展的辉煌,更孕育了独特的“三线”文化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即日起

眉山日报以醒目版面特别推出

讲好‘三线建设’故事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系列报道

敬请关注

sf-726-f72f2f91-7ea-7707-f7fc9f974784e.jpg


“讲好‘三线建设’故事 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系列报道①


代号“6501”:他们在这里践行报国使命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永亮  王允浩


“6501”简介

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即四川国际电台旧址,分为A、B区,分别位于东坡区尚义镇邹家山、三苏镇望苏村)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隶属于邮电部,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是根据中央军委1965年1号文件而兴建的一座地下军事工程,代号“6501”。


2002年4月,四川国际电台正式关闭;2005年4月,改建为通信博物馆,并完整地保留了地下机房等通信设施设备;2014年5月,改建为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四川国际电台旧址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2020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工业文化,在眉山市经信局积极推动下,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是当今全中国通信行业仅有的四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 

4月14日,党史学习教育市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暨市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全体学员,来到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聆听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员刘金田作题为《汲取百年党史滋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专题辅导报告,并进行了实地参观。市委书记慕新海强调,要从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汲取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实干力量,以昂扬姿态书写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的崭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10418222118.jpg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力量。4月17日下午,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四川电信国防教育基地,在真切感悟中,让思绪重回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在那个特殊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始建于1965年的四川国际电台,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国家战备通信工程,肩负着战备和国际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红色电信历史的实物载体。 


“6501”的主要用途是战备通信,邮电部要求“开得通,连得上,通得好”,有时也可作为定向广播,它是当时中国国防的一个秘密武器。邮电部战备办要求:不到关键时刻,不能让四川国际电台的电波上天,以免暴露我们的底牌。


正因为肩负特殊使命,在未解密前,“6501”对外界而言十分神秘,就连周围的农户都不知道这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微信图片_20210418222754.jpg


“四川国际电台建筑工程按照具备战争防卫功能的要求进行建设。收、发信台地上机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体,表面青山、林荫覆盖、山水依旧,起到靠山隐蔽的特殊效果。地下机房为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掘开、双拱、回填式隧道深室建筑,洞深曲折、路旋回转,可防500磅穿甲弹,并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能辐射。地下机房采用高强度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成型,机房顶棚和墙壁四周采用打孔钢板覆盖,隔层采用高泡吸音材料填充,保证了收信机房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回音共鸣。”讲解员在向参观者介绍时充满自豪感。


微信图片_20210418221554.jpg


1971年下半年,四川国际电台新增了曼谷、新德里、卡拉奇3条国际气象电路。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其在曼谷、新德里等地全程的气象及其他信息,均由四川国际电台收集、监测、记录、打印,再传送到位于淮口的成都电信战备机务站,并向外交部、民航、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发布,为基辛格的破冰之旅搭建起了信息桥梁。


作为拥有短波这种国际通信唯一手段的四川国际电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过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今,这些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早已世人皆知,这些事件背后,都离不开地处西南的四川国际电台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在37年的历史中,四川国际电台始终坚持平战结合,秉承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使命,承担国家与世界各国使馆的信息互通任务。在维护国家稳定,抵制敌对势力的反动舆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承担了国家战争指挥系统的通信保障工作并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4月,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四川国际电台正式关闭。

微信图片_20210418221601.jpg


之后,四川国际电台旧址改建为通信博物馆,原貌保留地下坑道、机房及全部通信设施,成为通信发展史上通信设备实物教科书,是新中国“三线建设”这一特殊时期人民邮电事业的通信博物馆,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线建设”战备通信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通信文化、培育新一代通信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里不仅是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培训基地,更吸引众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走进这里,在历史“现场”上一堂爱国课。


W020210418440250932048_600.jpg

记者了解到,四川国际电台最初的建设者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自全国的120多名大学生、中专生和退伍军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或举家迁移来到这里,扎根电台,打破技术封锁,践行报国使命,奉献无悔青春。岁月流逝,当年的建设者大多已是耄耋老人,但仍满怀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我们的青春和奉献都留在了这里,这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最宝贵的印记!”尽管时隔多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年都会不远千里重回故地,走走、看看,感怀至深。


W020210418440251076370_600.jpg

“基地百年电信广场里有句话‘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电信人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而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红色电信事业后继有人,我们感到很是欣慰!”老党员杨绍明已退休22年,吴明发、成守其、刘中信退休18年,前不久,当他们重返四川国际电台旧址时深有感触,“希望人们能在感慨、感动之余,能从这儿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优良传统。”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